端午节的吃喝玩乐

北京皮肤病医院哪里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4658077.html

小娃娃爱过节。物资不丰裕年代的小娃娃更热爱过节。逢节,又得吃又得玩。比如,端午节。

老家在滇西北。小时候过端午节,不兴吃粽子。吃的是自己家蒸的包子和自发的芽豆。

包子分为糖包和肉包。糖包的芯子里,有切碎的红糖,掺进白糖,拌入焙香舂细的橘皮、薄荷。包子出蒸笼,趁热在正中点上梅花形的喜庆红点子。肉包的馅料,以猪肉末为主,配以豆芽和香葱,先炒熟了备用。不点颜色的就是肉包。小娃娃更爱吃甜味的糖包子。

芽豆就是妈妈做的发芽蚕豆。大约端午节前十天,妈妈找出种豆用的篾编腰鼓状小箩,箩沿圈入浸过水的谷草。用干瓢到豆柜里撮一瓢干蚕豆,略泡水后,装进小箩,皮面同样盖以谷草。然后用绳子把小箩挂到猪圈木楞上,那里通风透光。接下来每天往小箩口淋些水。到端午日,取下小箩,倒出已经发成半箩、一个个白白胖胖,都带着个嫩芽的芽豆。放进锅里,加点水,加点盐,稍煮即熟。剥了皮的芽豆吃起来糯中带甜,娃娃们也喜爱。

娃娃们更喜欢端午时节的佩戴玩意儿。手索和珍豆荷包。这些多半是北门街的老妇人们做的,或者城里和城附近的老奶奶们做了,拿到北门街卖的。

手索就是五色线。闲常日子里,奶奶们到钟鼓楼下卖棉线的铺子里买来细棉线,然后一支支分别染成至少三种以上的颜色,在屋前院内晒干。染好晒干的各色细线,并做一股,绕成一个个圆球状。端午前就摆到临街的门口卖。卖手索是按庹卖的(庹,标准音读tuo,老家方言读作pai。成年人两臂平伸的长度为一庹。),一角钱几庹,买的人自己庹。通常买的人就要请个子高的人来庹。手索戴在娃娃的手上是结成死疙瘩的,这手索一直要戴到火把节晚上,点火把时才剪下来烧掉。大人说,娃娃戴起手索,蛇看了害怕,不干净的东西看见也害怕。新戴上去时花花绿绿的手索,到火把节时候,已经完全褪色,甚至有点脏了。娃娃们看着大人把剪下来的手索,高高抛到火把上,方觉跟着完成了端午节最后的仪式。

珍豆荷包也就是各种手工缝绣的荷包、香囊。那些奶奶们做的香包可漂亮了。那是些如今都已经走出了时间的手工艺人,在她们动手缝制香包的时候,已是些七老八十,甚至近百岁的老妇人了。那时的她们,日常已经不做体力活,做香包手索,完全是一种享受式生活方式。她们极有耐心,可用一年的慢慢时光,来营造这一场售卖。

夏末秋初,清晨黄昏,三两相约,去到城郊,田间地头,沟陇墙边,采来香蒿,挂晒晾干。剔下干叶子,耐心细致,一点点在手心里揉碎搓细。绒絮状的香蒿装进布袋备用。再拿出日常积攒的各色布头,打好的袼褙,胸有成竹地剪出各种式样。然后戴上老花镜,一针一线,一针一线,缝绣香包。她们就那么悠闲地坐在门口,面对过路人,笑容可掬。时儿,把线拖一下腊;间或,拿针在毛线帽下的头发鬓角处划拉一下;一忽儿,往猴子肚里、南瓜膛中、狮子颈项,塞进香蒿绒。一群老妇,在沿街的自家门前,优雅地演绎着伴随时光、观者眼中一种恬淡优美的行为艺术。她们哪是在缝香包啊,她们是在总结回味岁月,慢品人生,把满满的人间情,通通装进了香包里。你看她们缝绣的:那个荷包,中间一根提绳,两边两穗绦须,正面一朵荷花,背后一支水草,提起它来,顿时叫人想起城北的片片荷田;那一对猴子包着个南瓜,看了叫人想去搭把手帮个忙;那个狮子滚绣球,仿佛看见舞台上舞动着的大狮子;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绣球,各自绣了花、大小均匀的多瓣,规整地被缝成一个个正圆形,就是拿了规尺的匠人,也未必能做到!

这些惟妙惟肖人见人爱的艺术品,非静心之人,深具岁月沉淀之人,做不出来的。娃娃们最爱的也是这些珍豆荷包,常常缠着大人,这个也想要,那个更想买。遇上大人们开心,手头也宽裕,就会买上一大串,系在娃娃上衣钮扣洞里。小孩子就立马飞奔炫耀了。经常耳濡目染看老妪们做针线的小女孩,几乎人人会动手缝制一个工艺最简单的荷包的。

儿时端午节前的北门街,两行两路五彩缤纷很漂亮。奶奶们的摊位,就是个椅墩子,就是文字上的高杌凳。一个方椅墩子,后边绑根杆子,杆子上又横绑了几根小杆子,琳琅满目的珍豆荷包,就一串一串地挂在那些横杆子上。椅墩子上边,摆个盘子,盘子里头,有一团团手索,有几小碟民间古方的食用药粉,药粉碟下,压着裁好的用于包药的小纸片......夏天的微风一吹,满街的珍豆荷包就在一条街的椅墩子架上跳舞。个子小小的娃娃走在街心,看两旁摇动的五彩缤纷,和缤纷间折射出来的七彩阳光,迷离得陶醉。儿时五彩缤纷的这条街,成为长大后时常进入梦境的美丽色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gx/269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