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年不吃廿四饭,渐行渐远的泰顺过年习

“长年不吃廿四饭”,渐行渐远的泰顺过年习俗

陈能雄/文

年味就是留在人们脑海中美好回忆,它渐行渐远,无法回去,也无法复制。许多泰顺人亲历过传统过年习俗中一点一滴的生活,淳朴自然而又寓意深远。年底房屋扫下的灰尘被说成吉利而又甜蜜的“烟糖”;祭灶神、祭路头神的习俗折射出世间的人情世故;除夕祭祖时对祭品的讲究,既是尊宗敬祖,也隐含着对后辈的期望;过年时彻夜通明的灯火与通宵达旦的聚会,是一家团圆共同迎接新年新气象;那大年初一的一杯糖茶,甜润一年的生活;那正月里眼花缭乱的灯舞,舞动着千万百姓五彩缤纷的期愿……

炒玉、扫烟糖、祭灶神

以前每逢腊月初七,罗阳镇上洪村一带的老奶奶把七样豆子放入锅中翻炒,豆子如玉粒一样欢快地蹦跳着,香气四溢。孩童好奇地询问奶奶在做什么,奶奶慈爱地捏一下孩童的脸蛋,满脸堆笑地说:“快过年了,炒玉吃。”自此,孩童们每天掰着手指算着离除夕还有多少天。泰顺民间有句俗语:“先生不吃冬至饭,长年不吃廿四饭”,腊月二十四日是泰顺民俗中的小年,以前长工不在东家吃小年夜饭,不管有钱没钱,在小年之前都赶回家中。

小年前后,泰顺家家户户忙着除旧布新,擦洗门窗灶台,打扫房间庭院,桌椅橱柜等擦拭得干干净净。那时,泰顺农家垒的是土灶,没有烟囱,墙壁熏得黑乎乎的,瓦檐板壁间悬挂着一团团烟丝蛛网。村民身披棕衣,拿着鸡毛掸把烟灰清扫下来,犹如棉花糖,名为“扫烟糖”。民间有句歌谣:“十二月廿四是扫尘,手拿尘帚扫奔奔。屋里屋外都扫遍,百客花娘间里满灰尘。”描写的就是长工回乡后扫尘净宇的场景,在外受了东家闲气的他看到满屋灰尘不禁发起牢骚。

《分疆录》记载扫尘净宇及祭灶神习俗

但即便心怀牢骚的人也是懂得分寸的,他们在祭灶神时和颜悦色、虔诚恭顺。《分疆录》记载:“腊俗常以二十三、四两夜祀灶,谓之‘送神’。是日先扫尘净宇。”泰顺乡村的柴火灶上都设有灶王爷的神龛,灶王爷在泰顺民间又俗称“镬灶头佛”,他每日“观察”所驻之家的一言一行。传说,腊月二十四日,灶王爷回天庭述职,会向玉帝说起这家人一年来的是非得失。乡民在灶王爷的神龛前,摆上三礼——猪肉、鱼、鸡蛋,焚香点烛,恭送他上天,期望灶王爷能多说好话。

▲祭灶神

在有些地方,祭灶神还会摆上饴糖等糖果。泰顺的饴糖是蒸熟的糯米拌着麦芽煎成,又白又脆,咬上一口就化为温软的糖油,很是粘牙。用饴糖祭灶,意为粘住灶神之口,以求“上天言好事”。宋代诗人范成大有一首《祭灶词》:“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男儿酌献女儿避,酌酒烧钱灶君喜……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诗中道出了民间由男子行祭灶之仪,女子要回避,此时家中孩童撞碎碗盘或猫犬吵闹也不可动怒,唯有平心静气地对着灶神祷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在泰顺有一个灶王爷与罗隐的传说:罗隐本是皇帝命,幼时贫寒,他母亲向邻居借米借盐碰壁,于是一边拿菜刀敲锅盖,一边骂骂咧咧。灶王爷把此事汇报玉帝,说罗隐他日当了皇帝将招来祸患。玉帝龙颜大怒,派雷公作法把罗隐的皇帝骨换成乞丐骨,从此罗隐成了“皇帝嘴”的行乞之人。

这个传说警示乡民要和睦持家,若是家中媳妇砍砧板的声音过响,老人就善意提醒。祭灶神时,孩童眼睛直溜溜地盯着盘中的糖果,大人说只有灶王爷“吃”过了才能拿。

▲祭灶神(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分疆录》记载:“除夕祀宅神。”又载:“至正月初四日,祀于家堂,曰‘接神’。”除了小年外,泰顺民间在除夕那天也进行祭灶仪式,到新年正月初四,仍在灶台上摆上三礼,意为迎请灶神下界,保一家平安康泰。从小年到正月初四这段时期,灶王爷处于离岗状态,乡民仍是每日在神龛边点燃煤油灯,以示虔敬之情。

办年货、送年、做麻糍

小年过后,过年的气氛一天比一天浓厚,村民忙着置备年货。小地方年货市场不大,各地集镇每月都轮流开集市,以前,泗溪白粉墙的集市时间是农历初一、十五,三魁营岗店是初二、十六。腊月二十后,大的集镇可以说是天天都是集市,附近乡村的商贩云集而来,店铺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各类摊位挤满大街小巷。

邻里之间提前约好一起到镇上赶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泰顺交通运输尚不便捷,有些乡村每天来回就几趟车,乘车的场面不亚于“春运”。路边等车的人伸长脖子,望眼欲穿,远远看到一辆中巴车驶来,大家纷纷招手,车子开到面前时,人们看到里面已经挤满乘客,司机向路人抱歉地摇摇手。

三魁街上的年货店铺

出发时已是如此热闹,回程时车子更是拥挤。乘客们肩挑背扛着年货上车,车子走道装满包裹礼盒。他们手中的年货中有些是用来“送年”的,《分疆录》记载小年祭灶神后“数日内亲戚交相馈遗,谓之‘送年’。”村民趁这几天农闲走访亲戚,庄稼人实在,送给亲朋的都是自家做的麻糍(年糕)、菜地里收的蔬果、家养的鸡鸭。有的人还提着一个肥大的猪腿,上粘红纸,这是他亲戚中明年有六十岁、七十岁等寿星的,在过年前送猪腿道贺。

在车里总能遇到几个相熟的,彼此聊起家常。整车挤得密不透风,车声、人声,还有鸡鸭的鸣叫声,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

▲馈岁(送年)(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年底乘车不容易,此时村里的拖拉机师傅很受欢迎。人们路上遇见拖拉机师傅时,就询问他哪天去镇上,约好日子坐他的顺风车。那时,孩童一听父母今天去镇上买年货,高兴得一蹦老高,从早到晚坐在门口等着父母亲回家。临近傍晚时,孩童远远看到父母提着一包包年货从村口走来,就连蹦带跳地迎上去。他们欢快地翻看包裹,里面有他们喜爱的糖果、鞭炮、烟花等年货。

鞭炮

年底,人们里里外外地清洁房屋,自己也要好好打理一番。大人或是让孩童穿上自己手织的绒衣(毛衣),或是带他们上街购买新衣,叮嘱他们赶紧去理发店剃头,不要等年三十了头发还长得像野草一样。有些淘气的孩童不看重个人形象,理发这点小事也要让父母催促多次。

过年时制作年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个习俗在泰顺又叫“做麻糍”。乡村炊烟袅袅,缕缕饭香从灶房流溢而出,熏暖了寒冬腊月的村巷。村民抬着饭甑走到村口的石臼旁,往石臼中洒一些清水,倒入粳米饭,一人抡起石锤捶打粳米饭,一人弯腰翻动一下饭团。村邻都围上来观看,顺便搭把手。孩童追逐嬉戏,拍手唱着歌谣:“麻糍头,请阿叨(罗阳方言,意指爷爷);麻糍尾,请角螺。麻糍中央请萤火……”臼中的粳米饭经反复捶打,粘成一团。

村民抱起雪球似的年糕团重新放入饭甑中,抬回家中。在大厅摆上一块光滑的长木板,边上放一瓢水。他用手蘸一些清水,抓来一小团年糕,放在木板上反复按捏揉搓,做成各种形状的年糕,有长条形、圆饼形的,圆饼形的年糕可以作为插香火的底座。

最考验工艺的是“冥斋”,村民把一团年糕揉搓成圆锥塔型,这就是“冥斋尖”;用手指在冥斋尖的顶端的两边轻轻一捏,就做成可爱的白鸽;在下方两公分处揉捏出一圈环状的沟槽,这是祭祀时用来放红枣、花生等小果品的。农家有各式年糕印模,可以印出“金鸡”“花卉”“福”“双喜”等图案,象征人生吉祥如意。

冥斋

祭路头神、岁末祭祖

大年二十八、二十九日夜晚,泰顺有些村民在村外的三岔路口摆上年糕香烛,烧化纸钱,意为祭祀“路头神”。据说,祭祀路头神可保家宅平安,孩童走路安稳,不会绊脚摔倒;大人外出营谋诸事顺利,不会遇到拦路虎。祭路头神最好在夜深人静之时,忌讳放鞭炮,以免惊吓过路之神。

祭路头神留下的香烛纸灰

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年画、换桃符、写春联……华堂生辉,焕然一新。乡村还有祭祖的风俗。以前一个家族几代人分成几房,爷爷奶奶、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堂兄弟都住在一个大宅里,中堂大厅太师壁上设有祖先的神龛。这天下午,各房主妇烧好九道菜肴,在大厅里拼上几张八仙桌,把羹饭、菜肴、果品、年糕摆在桌子上,放上一排小酒杯,每隔一段时间持酒壶加一些酒水,直到加满为止。大人们双手握着一把香,对着神龛虔诚地祷祝着,然后依次把一支支香插到大厅四边的柱子及天地坪(庭院)的香炉上,之后再烧化纸钱。

民间传言,祭祖时不能让孩童随意坐大厅椅子,一是担心占用祖先的位置,二是担心祖先光顾着逗孩子玩,喂吃东西,自己却没吃饱。

后来,大院里的人都在外边盖起楼房,陆陆续续搬入新居,祭祖的风俗却一直保留下来。每到除夕下午,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着羹饭等祭品,来到老宅的大厅里祭祀祖先。古民居大院萦绕着童年时期的过年回忆,也维系着家族的情感。

挑着祭品去祭祖

各地祭祖的场所、时间、祭品都有各自的讲究,如清朝时期三魁张宅村张氏族人正月初一(旧称正旦)在宗祠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仕阳林氏也有正月祭祖的习俗;大安乡罗汉村罗氏与大多数家族一样在除夕下午祭祖,但祭桌上不摆羹饭与菜蔬,据说是因先祖出过修行得道的人物,不需享用羹饭。他们的祭品主要是三礼:鸡、猪肉、鱼,还有摆上一些圆饼年糕。大安等地百姓祭祖不用田螺,因田螺肉身缩在壳里,且行动缓慢,若是用作祭品,担心后辈过于良善懦弱。民间另有一种说法:“田螺生子三分命,好比父母一般般”,人们不忍把爱子情深的田螺当做祭品。祭品也不宜用缸豆,因为又细又长的缸豆就如身上垂下来的布条,用这作祭品,担心后辈衣服褴褛。泰顺民间把愚笨之人比作茄子,所以祭祖也不用茄子。

祭桌上摆放的年糕、鸡蛋、鱼等祭品

养豆芽、焚年猪

年底喜庆团圆,但几家欢乐几家愁,对欠债的人来说无异于是难熬的“年关”。民间认为,正月讨债或者被讨债都不吉利,收账人要抓紧在大年二十九或三十之前要回账务,有些欠债人平时推三阻四,拖延到年底最后两三天干脆一溜烟躲藏起来。只要躲过除夕子时就暂时逃过一关,《莒江乡志》记载债主讨债限于三更,三更铳响后就不能再讨了。有些欠债人年底时安分低调,深居简出,正月头几天变得生龙活虎,清亮的谈话声传遍村头巷尾。

泰顺民间把躲债戏称为“养豆芽”,豆芽只有用布遮掩起来才能生长,以此比拟躲债行为真是既形象又诙谐。民间有首警世的歌谣说一个人“正月摇摇,二月佻佻……”,生活过于懒散,到了年底一无所获,就会“十一月喊冇柴,十二月养豆芽。”

讨债人也有难处,他们希望有更多的追索时间,认为只要天没亮,凌晨四五点还可追债。旧时有些财主打着灯笼四处要债,只要灯笼之火未熄,意为天未亮,讨债不算犯规。

“养豆芽”有诸多原因,是贫苦百姓的无奈之举。但无论生活如何困难,心里总是存有希望的火种。除夕夜人们焚一个树蔸,埋在灶锅塘里。树蔸形似猪头,意为“焚年猪”,祈愿来年家猪长膘,六畜兴旺。在没有火柴、打火机的年代里,焚树蔸是保留火种,便于明早生火做饭,毕竟谁也不愿出现大年初一生火不顺这样的不吉之事。

焚年猪(欧祝斯供图)

有关于“焚年猪”的由来民间有一个传说:元末时期,蒙元当权者高压统治汉族子民,派许多奸细严格管制民间铁器,十户人家共用一把菜刀。百姓对奸细恨之入骨,他们在中秋节分发月饼,相约在腊月二十九日起义,他们秘密捕杀奸细,将其藏于锅灶塘下。后来,衍生出除夕夜用树蔸焚年猪的习俗。

年夜饭、分岁酒、压岁钱

除夕的团圆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那时生活清苦,一年难得吃上几顿好菜,不管是大人,还是嘴馋的小孩,都非常期待这顿年夜饭。一家老小团团围坐,桌上摆满了各色的美味佳肴,很多都是家乡特色美食。年夜饭的菜单里除了象征美满团圆的年糕外,还有什锦菜,什锦菜是由花菜、黄豆芽、香菇、笋干、蒲瓜等多种蔬菜炒制而成,各个食材都寄托着一个美好的愿望,如黄豆芽外表像玉如意,象征着“万事顺意”。

置酒庆岁丰(丰子恺绘)

有一首诗描写《泰顺什锦菜》:

清汤微漾戏红虾,来赴群蔬荟萃家。

绿菜丛间藏土豆,香菇伞下缀蒲瓜。

龙须玉质心如意,银耳芳容梦似花。

欲寄平生千种愿,付诸美味叠相加。

人们把新年里诸多美好愿望,寄托于繁花似锦、美味叠加的什锦菜。

团圆饭怎能无酒呢?主妇去酒缸里舀来一壶红酒,放入开水中烫热,这是自家糯米酿制的红粬酒,香醇绵长。雍正《泰顺县志》记载除夕有“饮分岁酒”的习俗,这除夕夜的红粬酒又称“分岁酒”,一家人和和美美地共叙天伦之乐,互相劝酒,红酒倒入杯中冒着缕缕热气,漾动着喜庆的光华。

酒过三巡,双颊微红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各自拿出压岁钱分发给座中孩童,并勉励孩童好好读书,明年更上一层楼。其实在年底的几天里,孩童们就陆陆续续收到叔伯婶娘、外公舅舅等长辈的压岁钱,有崭新的五元、十元、五十元的钞票,虽然相对于现在来说这个金额不多,但是孩童都很开心。除夕夜父母所送的压岁钱红包最大个,寄托着沉甸甸的厚望。压岁钱又名“压祟钱”,寓意可以辟邪驱灾、保佑平安,孩童收到长辈压岁钱能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自王弘力《古代风俗百图》)

彻夜燃岁灯,合家消夜守岁

吃过年夜饭后,大人们忙着做家务活,在灶房一边刷洗碗筷,一边到灶下添些柴火,炖煮香肉,锅中“咕咚”直响,香气氤氲。他们还要准备明天到庙宇上香用的供品,孩童要么出去找小伙伴玩耍,要么手持灯笼烟花沿街嬉戏,要么在镜子前试穿新衣服。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人们又多了一个娱乐大餐,聚在屏幕前观看央视春晚。等到央视主持人喊着零点的钟声敲响的时候,窗外千家万户鞭炮齐鸣、火树银花,映满夜空。主妇已经准备好了精致的宵夜,叫喊老人小孩过来吃宵夜。

《分疆录》记载:“除夕……爆竹燃灯谓之‘岁灯’,中宵少长欢饮谓之‘消夜’,坐候达旦,谓之‘守岁’。”宵夜,在泰顺又称“消夜”,意为消磨永夜、度过夜晚。除夕夜,大人们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围着火炉一起品茶喝酒,闲话农事,回忆一年来的生活趣事,畅谈明年的打算。人们都打着精神守岁到天明,据说农人在除夕半夜睡着,明年的田磡会塌掉。

除夕夜庭院大门不关,意为等候财神光顾。家家户户灯火辉煌,彻夜通明,要一直亮到正月初三。在那个清贫年代农家如此奢侈地亮灯,有其隐含的寓意,除夕灯火是岁灯,也是长明灯,祝愿家中老人长寿安康,孩童快乐成长。这灯火又是农家必备的火种,年初几天保持火种不熄,是家庭红火兴旺之象。

今夜两岁,明朝三岁(丰子恺绘)

初一“嘴头甜”

正月初一天没亮,乡民早早开门燃放鞭炮,顿时窗外光焰闪闪,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唤醒夜空。即使是懒虫也被这蓬勃热闹的气氛感染,赶忙起床穿上新衣,以崭新面貌迎接新春。大人老早就交代孩童们今天一定要讲吉利话。罗阳话的“洗”与“死”谐音,主妇烧好温水不喊“洗脸”,而是叫“擦把脸”。这天家中即便出现不顺之事,也暂时隐瞒不声张。

以前,泰顺农家正月初要连续吃一两天素食,他们认为农人一年起早贪黑干活,疏忽了修行,据说正月初一吃素能顶得上出家人修行一年。如今人们生活优裕,追求美食,已然不再坚守吃素习俗了,但正月初一的第一顿早餐仍是素食,或是煮上一锅汤圆,或是清煮一锅年糕,不加青菜肉丝,也不放半点油水,只在汤圆或年糕上添一勺白砂糖,意为“嘴头甜”,未来生活甜甜蜜蜜,有滋有味。

正月初一早餐吃汤圆等素食

早餐吃过后,主妇拿着圆盘装满了炒米、饴糖、糕点、油炸果、花生、葵花籽、水果,放在桌子任大家挑选。这些零食在那个时候是稀罕物,要知道孩童期待过年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好吃的美食。他们抓几把糖果塞在衣兜里,跑到外面边吃边玩。

炒米、油炸果等(欧祝斯供图)

林鹗《分疆录》记载“元日择时开门,洁服礼神,谒祖祠,家供祖先像。然后拜尊长,贺亲邻。”清代里光村(今属司前)岁贡生林绍昌是林鹗的高祖父,据记载,林绍昌八十二岁那年正月初一,一大早就去拜谒宗祠,回家后把子孙召集到厅堂,依次向祖先画像行祭拜礼,这是以前大户人家的过年风范。

其实,泰顺很多乡村正月初一没有“贺亲邻”的习俗,过门就是客,他们一般不到邻居家玩,以免不小心碰坏物品,给他人带来麻烦。但也有例外的,如村中有七十岁、八十岁等寿星,三魁张宅等地村民会到寿星家中串门贺寿,寿星的家人端上糖茶、果品等招待,大家商量着正月里选个吉日良辰给寿星举办寿宴。

新年第一天不能窝在家中,要到户外多走走,往往天公作美,风和日丽。乡民肩上挑着香烛果品,络绎不绝地前往庙宇烧香,庙宇里香烟缭绕,大山中回响着阵阵鞭炮声。有些人家为了讨个“头彩”,凌晨时分就悄悄带着香烛烟花到庙里上“头柱香”。这天,乡民尽情地游山玩水,逢庙烧香,遇佛拜佛,祈愿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康泰,有时还拜神求签,运气好的时候摇到一支上上签,足以让人高兴许多天。

正月初一到临水宫烧香祈福

村民游玩归来,吃过晚饭后也要给“宅神”上香。他们点燃一束香火,先在灶神前鞠三个躬,插上一枝香,然后依次在门柱、檐柱、天地坪等处插香。正月初农家要连续上香许多天,尤其是正月初四“接神”仪式必不可少,只有把灶神等迎请入家中,才能安心外出营谋。

正月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

初二那天,有的女子带着礼物回娘家探亲,有的人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舞龙队、舞狮队也开始各村巡演。泰顺很多乡村都有组建舞龙队,如大安一带流传着一个说法:“大安窑下有一尾龙,西旸面前岭也有一尾龙。”乡民不是专业演员,平时下地干活,农闲时排练舞龙。

正月里,他们事先派一个人到村里人家放贴,在大厅祭桌上压一张红纸。主人看到红纸后,心领神会,往红纸中包一些钞票,打扫庭院等候祥龙的光临。舞龙队一到村前,锣鼓齐鸣,彩龙翻飞腾跃,他们依次到村民家中表演“走四门”等节目,祝愿合境太平,风调雨顺。“锣鼓响,脚底痒”,村民一听锣鼓声就蜂拥而来围观,孩童则一个劲地缠着爷爷奶奶带他去看热闹。

有时村里也有外县来的舞狮队,一前一后两个人摇首摆尾,到农家表演抢绣球、翻跟斗等节目。舞尾的人弯腰蒙在狮皮里,全凭感觉跟着舞头的人的动作节奏走动跳跃,一场表演下来累得头晕腰酸。刚走出农家庭院,他们赶忙拿下狮皮直起身子透透气,却有一班调皮的孩童紧追不舍,时不时地伸手拔狮毛。

正月里,泰顺民间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表演项目,如大安下后垟的龙凤狮子灯队到邻村的宫庙、公众场地、民居表演灯舞;泗溪石门村的走马灯队到泗溪、雅阳等地表演,有些年还走出泰顺,去往福鼎等地演出……

乡民没有固定的节假日,一年到头都是辛苦劳作,最清闲的时候也就是正月的头几天。他们请来木偶戏班子,演上一个星期的木偶戏,大家搬来板凳,坐在戏台下津津有味地看着那些不知道演过多少遍的木偶戏《白蛇传》《陈十四传》等。在戏场的角落总会看到油饺(灯盏糕)摊位,他们一边吃着油饺,一边欣赏木偶剧,重温了一回儿时味道。

木偶戏班子走后,人们又一遍遍传述着戏文中的故事,念着剧中的戏词。这固然是因为当时的影视节目较少,也在于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大家看中的不是情节画面的精彩,而是图齐聚一堂的热闹气氛。

正月喜事连连,宴会接二连三,最常见的宴会便是“办十”。泰顺人从五十岁开始可以办寿辰,此后逢十,子孙和亲朋都要为他贺寿,所以寿宴又俗称“办十”。贺寿从去年底就开始筹备了,除了上文中提到的腊月送猪腿之外,还有除夕暖寿,《分疆录》记载除夕:“家有寿人,是岁直大庆者,先于除夕家宴,谓之‘暖寿’。”

正月办寿宴那天,亲朋乡邻抬着寿匾,走至寿星门前就燃放鞭炮。他们将牌匾悬挂于梁上,贴上贺寿联。寿星的儿孙们早就在厅堂桌子上摆上糖茶、果品,热情招待来客,年岁越大的寿星举办宴会越隆重。古代泰顺大户人家还会请高官名士写寿序,如乾隆五十九年,泗溪前坪村张宅(今张十一故居)办寿辰,请温州府学教授胡腾蛟撰写寿序。族人将胡腾蛟的书迹分别摹刻在十二块木板上,每块木板文字的上下两端各雕刻着人物故事图,共拼成“二十四孝浮雕图”。贺寿那天,张氏族人在大厅正中摆一张八仙桌,用长绳串连起十二块雕板,悬挂于八仙桌上,正面与左右两面各四块雕板。这样精美名贵的木雕为寿宴锦上添花,吸引众多来客的目光。

有些寿宴还会邀请罗阳镇南外村等地的八宝灯队,上演八仙贺寿的灯舞节目,博得满堂喝彩声,把整个寿宴的喜庆氛围推向高潮。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最后一个狂欢日,三魁、雅阳等地举办百家宴,一条大街从南到北摆满了宴席,万人同饮共乐。乡民抬着陈十四娘娘的神像踩街,舞龙等灯舞队纷纷亮相,善男信女手持香火跟着队伍行走,每到村巷的公众场地就表演精彩纷呈的舞龙。

夜晚,人们目不转睛地望着药发木偶的花树绽放出五彩缤纷、璀璨绚烂的烟花,满天火树银花,朵朵绽放着他们新年里美好的梦想之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gx/38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