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冬奥会的颁奖台上,体育健儿们所持的花束——“绒耀之花”,是钩编而成的绒线花束,包括玫瑰、月季、铃兰、绣球、月桂和橄榄等寓意美好的花型,可永久保存,寓意为“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90后姑娘王妙也是这些花束的编织者之一。
去年10月,天津市潮汐公益服务中心与王妙取得联系,向她发送了一个质量要求非常高的花束订单。靠着手上精湛的技艺,王妙做出的样品一次性就通过了对方的检验,拿到了北京冬奥会颁奖花束上朵绣球花和片月桂叶的订单。
“我们都感觉这是一项神圣且意义非凡的工作,每次开始编织工作之前,大家都会先把手洗净擦干,编好之后,会把花瓣、叶片以及成品花朵放在新买的小篮子中存放。大家都把尺寸和标准牢记心底,把自己的爱和祝福密密地织在绒线花里,希望全世界的体育健儿一起向未来,赛出风采,永无遗憾。”王妙告诉记者说。
30年前,王妙出生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东大王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出生14天被确诊为成骨不全症患者,全身骨骼脆弱易碎,成为一名“瓷娃娃”。后来在求医的过程中,王妙无意之中接触到手工编织技艺,并且技术越来越精湛,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大奖,还成功申请了县里的非遗项目,成立了“织梦工作室”,带领家乡留守的妇女增收致富,成为鹿邑县远近闻名的“巧姑娘”。这一次冬奥会颁奖花束绣球花和月桂叶的制作,就是她带领村中20多名留守的姐妹共同完成的。
“每当看见运动员站上领奖台,手中拿着我们编制的绒线花时,心情都十分的激动。能够参与冬奥会颁奖花束的制作,我深感荣幸。”王妙说。
据王妙介绍,在两个多月的编制过程中,她和姐妹们每天都要忙上十几个小时,一针一线地编织这些绒线花,虽然紧张忙碌,但一想到这些将成为冬奥会上奥运健儿的颁奖花束,大家便觉得这一切都非常值得。
周口广电融媒体记者王玉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