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
1.绝代名伶
年,北平东四九条一处四合院内,只听见一女子镇定自若、气度有节的说:“我要么不唱,要唱就要比你梅兰芳唱的好;要么不嫁,要嫁就嫁一个一跺脚四城乱颤的主!”她就是民国时期的绝代名伶——孟小冬。
孟小冬也许称不得上是名媛,但是她却是中华梨园内响当当的坤生“角”。在旧时三教九流的观念下,唱戏的被划分到了下九流的行当内,是跟推车拉货的人一样的地位,所谓一流戏子二流推。
但此女子就是生来身怀绝技,傲骨清奇,硬是把唱不好的气饭,生生的唱成了戏饭。在民国时红透大江南北,受众人爱慕和追捧,而她的爱慕者中,有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也有上海传奇大亨杜月笙。
有人说,梅兰芳传中可不写孟小冬,杜月笙传中也可以忽略孟小冬,但孟小冬传中,却万不可少了这二人。我想,是因为梅兰芳成就了自尊自爱的孟小冬,而杜月笙成就了蜚声菊苑的孟小冬。正是这样一个艺高胆大的女子,才没有在历史的洪流被冲刷掉了光彩。
▲孟小冬
2.名定兼祧
对于大众而言,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是那么美好自然,一人女唱坤生,一人男演花旦,台上乾坤颠倒,台下惺惺相惜,走到一起是水到渠成。
但实际上,当时孟小冬的家人并不愿意这门亲事,因为梅兰芳已经有两任妻子王明华和福芝芳。孟小冬家人认为,无论你梅兰芳再好,我们孟小冬也不差,做妾是万万不可的。
两难之际,梅党中国银行总裁冯耿光提出一个绝妙的对策,叫“名定兼祧”。因梅兰芳从小过继给了他的大伯,而他的第一任老婆王明华已经病危,第二任老婆福芝芳算作是梅兰芳生父这一房,孟小冬则可与梅兰芳另起门户,作为梅兰芳大伯这一房,两人平起平坐,不分上下。
▲孟小冬与梅兰芳
这名定兼祧促成了二人的秦晋之好,却也为二人的婚姻埋下了隐患。年,二人在冯府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孟小冬19岁,梅兰芳33岁。他们在东四九条寻了处宅子,另立门户开始了婚姻生活。
▲孟小冬与梅兰芳
起初,与平常人家的新婚夫妇一样,二人的生活是十分甜蜜的,他们曾流传下来一张照片,照片上梅兰芳双手比划着站在墙边,孟小冬在照片右边题字:“你在那里做什么啊?”梅兰芳右边回答:“我在这里作鹅影呢。”可见二人恩爱有加。婚后的孟小冬知道梅兰芳不喜欢女人抛头露面,于是也深居简出,不再登台唱戏。
▲梅兰芳
3.一代冬皇
然而,好景不长,才子佳人的故事总是在书里才顺当圆满,现实中怎么也就成不了真。二人结婚没多久,冯宅内的一声巨大的枪响,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当时冯耿光正在宴请宾客,枪响后,一时间场面混乱,客人推推搡搡纷纷逃离,只见一男子倒在血泊中,而他就是孟小冬的粉丝李志刚。
当天,李志刚扮成客人混入其中,疾呼:“梅兰芳抢了我的未婚妻孟小冬!”并要求梅兰芳赔偿精神损失费5万大洋。混乱中,梅党张汉举被李志刚误杀,李志刚被军警队击毙。
原来,只因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合后,便再不登台演戏,惹的孟一众粉丝十分不满,所以才有了这个偶然事件。
▲孟小冬
此事在当时引起一片哗然,无良媒体借机炒作,在报纸上渲染孟小冬和粉丝的绯闻,这让孟小冬痛苦不已。梅兰芳的二夫人福芝芳对此事十分不满,认为是孟小冬差点害梅兰芳丢了性命。而此时的梅兰芳,未表态也未帮孟小冬说话,也不想给自己惹祸上身,遂逐渐冷落孟小冬,并在年带着夫人福芝芳去了天津演出。
孟小冬看到《北洋画报》刊登的梅兰芳在天津演出的消息,十分愤怒,自己在北平受尽万人议论,丈夫却不管不顾,一幅没有发生任何事情的样子。于是她决定出山,也到了天津,与梅兰芳唱起了对台戏。
▲孟小冬戏服照
孟小冬在天津一唱就是十天,声势浩大,盖过了梅的风头。再加上她扮相威武,台风神气,声音端厚,被人美誉为“一代冬皇”!
世人都没想到,这朵寒梅,在冬日里,竟开出了最艳的花!
▲孟小冬男装
4.有实无名
旧时女性,依傍着礼教生活,名分及其重要,即便是孟小冬这种异于世人的女子,也一样。梅孟之好,也因此终归无法继续。
那是年,在美访问的梅兰芳,收到其大伯母病逝的消息,立即折返回北平。梅兰芳因从小过继给其伯父,所以他一贯将伯母视为自己的生母。
孟小冬听闻以后,剪了长发,头戴百花,也赶到梅宅吊唁。当她匆匆赶到时,却被拦在了门外,下人告知孟小冬,她不能踏进梅宅。梅兰芳的二夫人福芝芳也丝毫不礼让半分,决然拒孟小冬于门外。这场纷争一时吸引了众人,邻里邻外的都围在梅宅看热闹。
▲孟小冬
孟小冬怎么也料想不到,自己在舞台上叱咤风云,却在此时受尽冷遇,但她依然未走,只等梅兰芳发话。结果,梅兰芳却淡淡说了句:“你还是回去罢。”
孟小冬看着眼前这位曾经与自己游龙戏凤,无限欢好的男人说了这么句话,犹如晴天霹雳,原来所谓的名定兼祧不过是哄她的话,她与梅兰芳终不过是有实无名,她又气又恨,愤然离去。
▲孟小冬
接着,便有了文首那句话,那是年,孟小冬主动提出与梅兰芳分手,并撂下艺致精绝、嫁与良人的狠话。
没想到,孟小冬这句话竟一语中的,预言了自己未来大半个世纪的人生。
5.斩断情丝
据说后来孟小冬提到与梅兰芳结合的这段往事时,说自己是少不更事,冲动为之罢了。其实人世间的女子,谁又能抵得住爱情的诱惑呢。
孟小冬虽然后来在北平名声大噪,但她生在上海,最初成名,实际上是在繁华的上海滩。年,12岁的孟小冬在上海大世界客串了《击鼓骂曹》,一时震惊四座,上海的十里洋场,突然多了一个叫孟小冬的伶人,并且她还是女儿身的坤生,令人刮目相看。
▲孟小冬
演出结束后,到了后台,只见一位30岁上下的男子,手里举着一个花篮,说:“孟大小姐......”这位男子,就是后来名震上海滩,被称为“上海皇帝”的杜月笙。12岁的孟小冬可能怎么也猜不到,就是这位着长衫的男子,竟成了她下半生的依靠。
当时梨园有个说法,叫做宁在北京数十吊一天,不愿在沪上数千元一月,在上海唱京剧始终让人觉着是野路子,不如北京正统专业。所以年,孟小冬为了艺术追求,来到了北平。
关于孟小冬为何北上,坊间流传着几种说法,其中就有受到杜月笙鼓励一说。杜月笙是出了名的喜欢京剧,被称为“天下头号戏迷”,又喜欢捧角,据说青帮内部设有京剧社,云集梨园名角。所以,杜月笙为孟小冬出谋划策也并不出奇。
▲孟小冬
北上的孟小冬,还未学艺,却已心伤。年,孟小冬与梅兰芳决裂后,向自己的发小姚玉兰求助。当时的姚玉兰已经是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便将此事告知了杜月笙。
杜月笙知道孟小冬想请律师,起诉离婚,便帮她找了有“民国第一女律师”之称的郑毓秀,并亲自打电话给郑,请她帮忙。
同时,杜月笙与梅兰芳也是故交,于是便劝说梅兰芳:“此事不宜纠缠,先生付孟小姐4万大洋,一切作罢吧。”4万大洋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据说梅兰芳当时没这么多钱,杜月笙便帮他垫了出来,后来梅兰芳足足唱了3年的戏才还清杜月笙。
▲孟小冬与杜月笙
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时,天津一报纸刊登小说,暗讽梅兰芳对孟小冬金屋藏娇,更是将两人引起的纷争,渲染的沸沸扬扬。
杜月笙看到此种情况,不忍孟小冬受非议,挺身而出,动用自己的关系,帮助孟小冬在年9月的《大公报》上,连续登了三天的《紧要启示》,并且都是头版头条,让孟小冬向世人澄清事实。
▲孟小冬紧要启事
孟小冬在这则离婚启示里说到:“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时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这则离婚启示,语气毅然决然,孟小冬彻底斩断了与梅兰芳的情丝。
从此以后,孟小冬此生再未见过梅兰芳一面。而杜月笙便由此,悄悄进入了孟小冬的人生。
6.幸得君心
孟小冬与梅兰芳决裂后,受到好友姚玉兰的邀请,来了上海散心,就住在了姚玉兰家。孟小冬在姚玉兰与杜月笙的房子住下后不久,就病了。
据说杜月笙寻遍上海名医,都未能将孟小冬的病医好,后来孟小冬说自己在北京有相熟的医生,于是杜月笙就派飞机将北京的这位医生请来上海,为孟小冬看病,这位大夫只开了普通的一剂开胃药,孟小冬便痊愈了。
杜月笙大悦,让医生去账房领诊金。当这个医生看到纸上的诊金时,很是吃惊,问账房先生:“您是不是写错了?”没错,杜月笙付了医生10万大洋,在当时能买得起2栋带花园的洋房!真是一掷千金为红颜!
年七七事件后,孟小冬在北京,双亲已经去世,杜月笙担心她的安危,便接她到上海避难。随后,孟小冬为了潜心学艺,还是返回了北京,杜月笙就一直给她支持。
年,孟小冬成为京剧大师余叔岩的关门弟子,这一学就是五年,从未离开过师父身边。年,余叔岩病逝,孟小冬为师心丧三年,不再登台演出。
▲孟小冬(右)与余叔岩
直到年,当时杜月笙60大寿,又因两广、四川等地发生水灾,杜月笙决定举办一场全国赈灾义演,演出费用他全部承担,筹得的钱全部用来赈灾。
杜月笙邀约孟小冬来上海演出,但他心里知道,孟小冬不愿意与梅兰芳见面,所以将梅兰芳安排在前四天表演,孟小冬安排在最后一天表演,煞费苦心的将二人岔开。告诉孟小冬后,孟小冬便答应了。
谁料想,义演开始后实在太火爆,由原来的5天赠加为10天,梅唱了8天的大轴,孟小冬唱了2天。义演的黄牛票更是被炒到了50万法币,相当于当时两千斤大米。阔别舞台多年的孟小冬,技艺非但未陌生,却更加成熟,一曲《搜孤救孤》赢得了满堂喝彩,成为千古绝唱!
▲孟小冬演出照
当年艺致精绝的狠话,如今真真的实现了!
演出结束后,观众真的太想看看这个男儿郎下的女儿身是何等的风貌了,但孟小冬的演出惯例是从来不卸妆谢幕的,任谁说也不听,此时,只得杜月笙出面相劝,孟小冬才到台前与观众见了面。孤傲的孟小冬在一直保她周全的杜月笙面前,放下了身段
▲孟小冬谢幕
年,孟小冬搬入了杜公馆,年的演出成为了她人生最后一次公开表演。
7.有名有实
孟小冬进入杜公馆以后,一直沉默寡言,不争不抢,每天的任务就是照顾重病的杜月笙,吃药,喂饭,没事给杜月笙吊上两嗓子,都成了她的习惯,也从未见她抱怨过。杜月笙也总是被她逗的呵呵大笑,虽然疾病缠身,也精神抖擞。
一个四十不惑,一个六十耳顺。孟小冬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也懂得了开悟,明白了杜月笙这种男人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60多岁的杜月笙,虽重病卧床,仍得到佳人在身边悉心照顾,又是多么幸运。
▲孟小冬与杜月笙
有人说孟小冬选择杜月笙是为了报恩,但这恩中必有情,因为杜月笙临去世前卧病的几年,全靠孟小冬照料,如果对一个人只有恩的话,又怎么能如此细致周到,几年如一日的不离不弃呢?
年,杜月笙对时局判断后,决定举家移民,就在他们计算全家需要多少本护照时,孟小冬冷不防的慢慢说了句:“我跟着去,是算作使唤丫头呢,还是女朋友?”
此话一出,杜月笙又惊又喜,惊的是这么多年的生活,自己竟然忘记了孟小冬的名分之事,喜的是,心爱的女人主动说出口,这不就是姑娘主动把绣球抛给了自己吗?
于是杜月笙决定立即举办婚礼,给孟小冬一个名分。当时的杜月笙身体状况已经非常差,站都站不起来,更何况战乱之后,他已经千金散尽,不复当年,操办一场婚礼又要诸多开销,所以杜家上下都持反对态度,但是杜月笙依然坚持己见,为孟小冬办了一场她人生中最缺的婚礼。
▲孟小冬与杜月笙
婚礼当天,久不下床的杜月笙也心情大好,离开了病榻,穿起长衫。孟小冬稍事打扮,依然光彩照人、风韵依然。两人宴请了十桌酒席,拍了合照。至此,孟小冬无论在实际上还是名义上,都成了上海大亨杜月笙的五太太。
▲孟小冬与杜月笙
年,杜月笙病逝,孟小冬分得遗产2万美元。年,由于亲朋好友都在台湾,孟小冬迁居台湾。孟小冬晚年被问起陈年往事,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只是一切都过去了罢。”
▲孟小冬晚年
年,孟小冬客死台北,张大千在她的墓碑上题字,没有题梅夫人,也没有题杜夫人,而是题的“孟太夫人”,足以见世人对她的尊重。
世人听惯了她唱:“娘子不必太烈性”,可事实上,孟小冬下葬的时候,穿了一袭红袍,热烈的卓尔不凡。她戏要唱的风光,人要嫁的最好,临终了衣服也要穿的最艳。不做就不做,做了就做到最好,这才是真正的孟小冬吧。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地毯行业的故事,想读到更多的原创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