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6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马丽萍徐华铛
人物简历:俞樟根,年出生,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嵊州竹编非遗传承人,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年6月被国际竹藤组织授予终身成就奖。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青青翠竹,傲然而立。但在竹编艺人的手下,却成了绕指柔。
嵊州竹编,已有多年历史,至明清两代,成为国内闻名的民间工艺。据《嵊县志》记载,清光绪初,细篾匠达90多人,以苍岩一带最多。
建国后,嵊州竹编已从传统的工艺品发展成为堪称世界一绝的艺术奇葩。嵊县工艺竹编厂被誉为“中外竹编第一家”。
而俞樟根,是把自己一生都献给了嵊州竹编的那个人,书写了一部竹编创新的历史。
鸡群
一
走进嵊州竹编精品陈列馆,最吸引人的是竹编动物。山鹰翱翔虎奔袭,喜鹊鸣叫熊猫嬉,牛羊吃草马奔跑,鹅鸭戏水鸡啄米……山林中常见的翠竹在这里以另一种形态展现的艺术生命,令人叹为观止。
竹编动物,是嵊州竹编第一大艺术特色,其创始人就是俞樟根。
俞樟根的爷爷、父亲都是竹编艺人,俞樟根八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竹编。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俞樟根在15岁时就熟练掌握了竹编的制作技艺。
嵊州乡间,竹编艺人被称为“簟匠”,属手艺行当。俞樟根却爱上了这一行。他不善谈吐,却把心底的话通过自己的一双手都说与翠竹。平时,他痴迷于民间年画、日用器皿上的花纹,钟情刺绣挑花的技法和蓝印花布的图案,以撷取各种民间艺术的精华,去丰富自己的编织技艺。上世纪50年代,他和当时竹编厂的工友们一起整理出我国多种中国竹编的传统编织图案,并从中创作出“花栋”“弹花”“花块”“龟背”“菊花穿丝”等编织新纹样,使古老的竹编工艺焕发出了青春。
熊猫
年,俞樟根担任嵊县工艺竹编厂的创新组组长。一天,他带领创新组成员到杭州参观,看到几个欧美客人对瓷器动物很感兴趣,便产生了创新灵感:千余年来,中国竹编都局限在花篮、盘、罐的器皿天地里,是否能用竹编的方式来编织动物呢?当他把这个创新思路向大家亮出来时,却引起了争议,不少人认为竹编的可塑性较差,不可能编织凹凸不平的体面。俞樟根却知难而上,开始了竹编动物的创新。
他选择了最常见的公鸡。下班回到家,他拿来一把米,撒一点在地上,引鸡啄米,一会儿手一挥,鸡吓得拍着翅膀咯咯地叫着跑了。一会儿,又撒一把米,唤着公鸡走过来啄米……他反复地观察着、揣摩着,一天、两天……将公鸡啄米、奔跃、拍翅、惊飞的动态深深印在脑海中。在设计造型人员的协助下,年春天,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终于挣脱了他的双手“跳”到地上,昂首啼鸣,报告了竹编动物的诞生。
从此,飞禽走兽及鱼虫之类纷纷加入了生动有趣的竹编动物世界。俞樟根用一双灵巧的双手使翠竹飞花,竹编生辉。
竹编动物产品一投放到国内外市场,便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在国际市场,很是抢手。这个成功经验很快在浙江开花,继而推广到全国竹编行业,使竹编动物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
九狮舞绣球
年,俞樟根在造型人员的协助下,编制“九狮舞绣球”。作品由一只母狮和8只幼狮组成,狮子的造型选取了中国传统的石狮造型,圆眼阔嘴,大耳拱鼻,颈项系着铜铃,背上镶着刻花狮毛,尾巴呈扇形高高扬起。整座作品采用了多种编织技法,镶以竹雕的狮子饰件,神形酷肖。现在这座竹编“九狮舞绣球”就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内。
二
竹编动物以后,俞樟根又向竹编创新的领域开拓。
年,他在设计造型人员的配合下,突破了竹编人物的编织难关,从“老寿星”“苏武牧羊”“麻姑献寿”到策马勒缰的“岳飞”,用灵巧的双手,让一个个人物鲜活起来。
大象
年,美国旧金山展览大厅内,正举行着中国工艺美术品展览,来自欧美各国的侨胞和美国观众一起,饶有兴趣地围观着一件工艺竹编精品——“麻姑献寿”。这件作品充分发挥了竹编技艺的特长,以精致细密的手法,交错运用经篾和纬篾,把人物、仙鹤编织得严密完整,浑然一体。特别令人惊叹的是麻姑的脸部编织,用根起寸(即根篾丝排一起刚好是1寸)的精细篾丝,嘴角、鼻尖、眼眶、耳朵都编织得轮廓分明,细腻传神,真正体现了竹编艺术的魅力。
这件竹编精品“麻姑献寿”的主持者和编织纹样的设计者,正是俞樟根。
年,嵊县举行“越乡文化节”,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等都应邀回乡参加盛会。其间,她们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嵊县竹编陈列馆,在俞师傅创作的竹编“牡丹亭”前,袁雪芬提议说:“嵊县是越剧和竹编的故乡,这家乡的两朵姐妹花应该结合在一起,这个竹编牡丹亭,使我想起了越剧起步的万年台,是否可以搞一个竹编的万年台?”站在旁边的俞樟根略略思索了一会,说:“完全可以。”
越乡古戏台
就这样,俞樟根挑起了主持竹编“越乡古戏台”的工作,为此,他还去崇仁瞻山庙古戏台、苍岩绳武堂古戏台和县城城隍庙古戏台等地方踏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竹编越乡古戏台的草图,并对传统的余种编织技法进行摸底排队,从中挑选出最能显示作品材质美感的编织纹样,拿到“越乡古戏台”模型上去试验,从中构思出最佳方案。完成后的竹编“越乡古戏台”精致华美,配以台上的《梁祝》“楼台会”,使我们宛如听到越剧水般温柔的唱腔。
在半个多世纪的竹编艺术生涯中,俞樟根在有关人员的密切合作下,编织创作了近件竹编样品,这些样品大都漂洋过海,出口到国外。大型竹编“龙舟”是俞师傅最满意的作品,集中余种编织技法中的精华,使整座龙舟宛如瑰丽的琼楼仙阁。目前,这座长厘米、高厘米的竹编精品留在日本。
三
近年来,竹编和其他传统手工艺术一样,面临传承的窘境。
鸡
作为一个与竹编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人,俞樟根看在眼里,痛在心里。
他找到徐华铛,希望合作编著一本竹编工艺的技法书籍作为教材。俞樟根说,这本书的编织图案由他来画。他说,自己胸有成竹,上百种编织法均藏在他心中,趁着现在自己思路清晰,应该把它们一一画出来,留传后世。
那段时间,他戴着老花眼镜,将数百种编织技法,通过圆规和三角尺,一笔笔画出来,笔法工整规范,编织交叉清晰,从简单的基础编织到复杂的特殊编织,到工艺竹编的各种制作技艺以及竹编工艺品的染色和油漆,均讲述得清清楚楚。
这本教材出版后,成为目前竹编行业中最为完善的一本技艺专著,在社会上引起了良好的反响。
俞樟根说,竹编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涉及到设计、造型、编织、油漆等多项工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我国竹编技艺的发展,需要一代代的人接力跑。
传统手艺,在现代社会更需要传承。老一辈执著于艺术与技艺,而新一代则注重市场与创新。把自己的生活方式融入进去,让竹编回归生活,才是对竹编、对传承的一种理解。
俞樟根希望,青青翠竹挺立,竹编艺术也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