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开幕式你们看了吗?!
不好意思朋友们,我又文化膨胀了。
想当年,我在电视里看到北京成功申办年奥运会的新闻,那可是激动得原地跳起来了。
一些年龄比较小的朋友没有经历过,可能无法理解这种激动从何而起。
当年申奥真的,太艰难了。
我们从年就开始申奥,历经十年,光是申办报告就编辑、翻译、改动、润色了无数遍;
年申奥的时候,更是打出了页、重达3公斤重的报告。
彼时,申奥成功意味着中国的巨大发展被世界看到,我们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认可。
那种兴奋和激动,还夹杂着有一种被压抑后又触底反弹的热泪盈眶感。
那一夜,神州大地一片沸腾。
而夏季奥运会成功举办14年后,奥运五环再次在中国升起,北京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双奥之城!
冬奥五环从冰中篆刻而出,寓意着“破冰”,中国将和全世界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这一次我的文化膨胀,不仅仅因为中国的优秀再次“被看到”、“被认可”;
更为我们展现出的大国文化、强国实力而自豪。
这场开幕式,秀出了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第24届冬奥会于2月4日举办,这天是农历的立春,一年之始,而中国节气也正好是24个。
开幕式开始前用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展示了中国古老的计时方法,和几千年前人民群众的智慧。
短片中每一帧都美如壁纸,谁能不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开幕式践行“简洁、安全、精彩“准则,同时兼顾了环保理念。所以,昨晚的烟火表演并不强调“排场”,而更注重内涵。
我猜一定有人没看出来,烟火在空中组成了迎客松的形状。我们愿以开放的心态,笑迎八方客,诚待四海宾。
深厚文化的积淀,也让我们中华儿女有了十足的默契。
看着黄河之水奔腾而出,我们都在屏幕前不约而同吟诵: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当奥运五环升起时,上方的月球正好是昨晚月相中的眉月,我们又忍不住感叹:“千里共婵娟”“天涯共此时”。
不过,有人在网上讨论,冬奥会开幕式好像“排面”有点小,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可以理解这个想法。
毕竟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太宏大,动辄几千、上万的表演者,为世界带来了一幕幕震撼人心的表演。
当时我们几乎要将年的文明浓缩在几个小时的盛宴中。
从四大发明到戏曲文化,从古籍字画到现代科技,我们的表达欲喷涌而出,激昂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历史、我们的道路。
彼时,我们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的成长,树立了全新的中国形象。
可如今时代早已不同,我们不急切地需要冬奥会来“证明自己”,此次文化内涵的表达稍显含蓄。
中国的实力就是我们坚强的后盾,张艺谋导演敢这样去表现,能够自信地允许世界细细品味中国的审美和宇宙观。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而且,冬奥会缩减人员、缩减时长,是考虑到了寒冷因素后的暖心之举。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表演人员虽少,但开幕式中人与科技的结合,绝对是亮点。
个小朋友手上都有AI信号捕捉器,他们所经之处,脚下都会自动形成空灵而浪漫的光点。
这也是世界首次,在这样复杂环境下完成的大规模的实时互动场景!
大家还记得年李宁的飞天点圣火吗?
谁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点火方式。
当他腾空而起,凌空奔跑在祥云画卷上时,整个鸟巢甚至电视前的千家万户,都传来了兴奋的尖叫声。
这科学吗?这么酷吗!
而这一次的点燃圣火仪式,又让我“老泪纵横”了。
北京冬奥并没有和传统一般,点燃熊熊燃烧的庞大圣火台,而是将每一个人手里传递的火炬,轻轻放在世界各国名字组成的巨大雪花之间。
雪花的意象贯穿开幕式始终。起初是一个个小雪花,在空中飘荡,最终它们汇聚在一起,表达了奥运会“更团结”的口号。
而正中的“星星之火”,即便光亮微弱,亦可燎原!
这种点火方式给我的震撼,持续了很久。
其实整场表演,都在强调普通人的力量。
《致敬人民》这个节目,由年轻人们从场地南方走到北方,身后缓缓展开中外各国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画卷。
演唱奥林匹克圣歌的,也并不是什么明星大腕。这些虎头虎脑可可爱爱的小宝贝们,来自河北省阜平县的山区。
从脱离贫困到鸟巢表演,其中转变意蕴深远。
所以我喜欢这次微火火炬的巧思,冬奥会点燃的不只是圣火,更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梦想和激情!
除了开幕式,这次冬奥会的各种设计,也都充满独特的中国风。
讲真,没有个几千年文化底蕴,谁敢轻易办奥运会呀?
比如,冬奥会的火炬外形设计,沿用了年奥运火炬的颜色,以及传统的祥云纹样。
银色与红色,象征冰与火,手柄的雪花代表冬季。
等等,你们有没有觉得火炬形状看起来有点面熟?
幸好我刚重温了一遍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这不就是鸟巢圣火台的形状嘛!
14年的光芒,依旧火热而闪耀。
冬奥会奖牌的灵感来源于几千年前的“玉璧”,同心环代表团结、包容与和平。
外圈篆刻了祥云和冰雪纹样,背面星轨上24颗星星相连,代表着第24届冬奥会。
中国的奖牌从没让人失望过。
1月的时候,俄罗斯艺术体操运动员达里娅家中失火。
而就在一片废墟中,年北京奥运斩获的“金镶玉”奖牌竟然完好无损!
奖牌正面的“胜利女神尼姬”翅膀大张,健美的手臂敞开:我看看还有谁不服?
甚至来自青海昆仑山的白玉,反射着阳光,还有点刺眼。
冬奥会体育图标也体现了我们的汉字之美。
一个个运动员的形象以篆刻的方式呈现,“中国印”的设计,更平添了一种隽永的艺术韵味与仪式感。
冬奥会的隐藏彩蛋还有很多。
我们今年颁奖的“荣耀之花”并非鲜花,而是永不凋零的绒线花。
绒线花制作并不简单,采用了非遗海派(绒线)编织技艺,由民间手艺人、残疾手工艺人共同赶工而成。
制作这样一束花就要35小时!
最后,他们一共制作了束,支花,耗时约5万小时。
月季象征坚韧、桂花象征收获、铃兰象征幸福、橄榄枝象征和平、绣球象征团结、月桂象征胜利、玫瑰象征友谊……
他们将最美好的祝福,一丝一丝编织,献给来自世界的奥运健儿们。
手工编织还有一层很深的寓意,中国健儿接到的每一束“荣耀之花”,都能感受到来自家人手心的温暖。
那一刻彼此手牵着手,让赛场上的英雄们知道,我们一直都在。
此外,冬奥会制服甚至从宋代《千里江山图》中提取了元素。
咱就说没有个千年的古画,还真就设计不出来了。
这套制服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冬奥核心图形的雪山图景,还采用了天霁蓝、长城灰、霞光红,这些中国传统色。
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服制就是红与黑的配色,是古代最高等级的礼仪色。
应用在奥运制服上,也展现了我们五千年华夏的礼仪与文明。
制服不是为了走秀拍照,更重要的是实用。
科技与文化双倍buff加成,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制造。
有媒体拍到,外国记者还背着北京奥运会的双肩包参加冬奥。
估计这一次冬奥的周边装备,也能创造出几十年的潮流来。
今年北京冬奥会有一个小目标——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
就连我们的童年回忆,齐天大圣、哪吒、黑猫警长、葫芦娃……也来助力冬奥会,带着大家伙儿操练起来。
刚看完这神仙联动,我就已经去滑雪的路上了。
其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冰上运动的习俗,古画里就有很多记载。
如今的滑冰、雪车,在多年前就是冬季盛会的项目。
年前,我们先祖们玩的不叫冰球,叫做“冰上蹴鞠”。
再往前推,年前的古人也很会玩。
他们把板系在脚上,像是玩滑板一样,在冰雪上飞驰,并把这个叫做“木马”。
正和如今的滑雪极为相似。
至于越野滑雪,我们也能在上万年前的岩画上找到雏形。
有这几千年的文化照拂,相信我们的奥运健儿能够感受到传承的力量,让一面面五星红旗再次在北京升起。
历经年,奥林匹克格言去年首次更新,变成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
如今全球疫情仍在继续,大家的情绪难免低迷。
北京冬奥会的主题口号是“一起向未来”。此时,我们正需要这样一场盛会,振奋精神,重燃对生活的激情。
立春,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气。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冬奥会一定会是个好兆头,开启我们崭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