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口摆狮子的规矩如此多,可为什么故宫里的

昨天咱们说到了颐和园荇桥上那两对汉白玉石狮,这四只狮子造型奇特,似狮非狮,连文物专家都只管它们叫做“异兽”。异兽:顾名思义、就是奇异的神兽。其实狮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属于神兽。因为在我国领土上是没有狮子的,相传中国人最早看见狮子是在汉朝,是沿丝绸之路传入我国的。《后汉书》这样记载:“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国遣使献师子”。您注意了没有,写的是师傅的师,没有反犬旁,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属于它的专用字,由此证明此前人们是不知道有狮子这种动物的。

安息国是指帕提亚帝国,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伊朗,派使臣给汉章帝刘桓献上狮子以后,很快在国内引起轰动。从此狮子开始逐渐走入国人的生活,备受礼遇,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它厚爱有加,其地位甚至超越了传统的百兽之王:老虎。人们“强行”的为它赋予了很多吉祥寓意,因为狮与师同音,于是成了太师、少师的象征;又与事、世谐音,所以像什么事事如意、五世同堂、世代吉祥等等寓意就多了。

不过从汉代到魏晋时期,由于本土没有、只能靠进贡,因此数量稀少、显得尤为珍贵,在当时只是皇家豢养的“宠物”。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狮子作为佛教里的瑞兽,才真正被人们所了解,也更被赋予了很多神话色彩,比如咱们看西游记,孙悟空没少跟狮子打架,貌似它们都是神仙的坐骑下凡;还是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的狻猊,其原型也是狮子。日常生活中,到处都能看到狮子的身影,瓷器上、衣服上、门墩儿上……民间有舞狮、连吃的大丸子都叫“狮子头”。

当然更常见的,还是石狮子,除了石桥望柱上爱雕之外,摆在门口的也不少,作为镇宅之物。当然现在破除了封建,没有那么多限制了,很多地方都摆;但是在过去,可不是谁家门口都可以放的。够级别的官员才允许在门前抱鼓石上雕两个小狮子,那种大的,只有皇宫、陵园、寺庙、衙门等地方才能放。而且狮子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首先必须是一对儿,话说回来了,也没有摆一个的,不对称它也不好看哪;其次必须是一公一母,脚踩绣球的是公狮,母狮脚踩幼狮;

第三,位置也有讲究,公狮在左、母狮在右,按照坐北朝南的建筑来讲,公狮在大门东侧、母狮在西侧;第四,如果其中一只出现损坏,不能置之不理,而且要换就换一对儿,也就是说必须是“原配”,不能给其中一只找“后老伴儿”;第五,狮子放在大门口是用来阻止妖魔邪祟入宅的,所以必须是脸朝外摆放,屁股朝外也不美观不是?虽然摆放狮子的规矩挺多,但其实关于狮子的形象却并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所以您看那些大狮子长得虽然都差不多,但细看也不见得都一模样。不过造型像荇桥那么奇特还是少数。

如果这四只算异兽、不算狮子的话,那咱也能找出造型奇特的狮子,故宫里就有。当然了,门口的大狮子未必都是石头的,造价高一点的还有铁狮子,北京不是有地名叫铁狮子坟和铁狮子胡同吗?原花市灶君庙门前的狮子也是铁的,如今摆在回民实验小学,可见当年北京的铁狮子也不少。比铁狮子更值钱的还有铜狮、甚至金狮,当然金狮其实也是铜的,只不过在表面镀金而已;即便如此造价也高了去了,也不是一般二般人用的,也就皇上他们家用得起。再说有级别限制,一般人也不许用。

故宫里就有六对儿这样的狮子,分别设置在太和门、乾清门、宁寿门、养性门、养心门和长春宫门前。这六对儿里有镀金的,也有没镀金的,要说体格儿最大的,得属太和门前那对儿,青铜铸造、体态庞大、线条粗犷、形象威武,具体重量虽然不详,但目测绝对超过万斤。不过这对狮子除了高大威猛之外,造型也并不特殊,所以咱说的奇特的狮子不是它们俩。

而是乾清门前那对鎏金铜狮,看它们的形象,虽然也张着嘴、露着牙,脚下生着利爪,但整体看来怎么也和威武不沾边儿,倒是有几分可爱。因为它们个子娇小、腰身纤细、体态瘦长,耳朵出奇的大、还不是竖着的,而是耷拉着,睫毛也格外的长、几乎遮住了双眼,眼睛微闭、嘴巴微张,仿佛在打哈气。不用怀疑,它们可不是叫不上名字的异兽,实实在在的是狮子,可怎么看都像狗,这要是再把舌头吐出来,整个人就是俩京巴儿。

为什么紫禁城内要摆两只如此卡通的狮子呢?

您得看这是什么地方:

紫禁城分为两个部分,前面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核心,称为外朝;

后面以后三宫(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为核心,称为内朝、也称内廷或内宫。

外朝是举行重大仪式、典礼、以及皇帝与大臣们议事办公的地方,说白了就是办公区;

内廷则是皇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也就是住宅区。

那么乾清门呢,就相当于外朝与内廷的分界线,虽然清朝皇帝将早朝的地方由明代的太和门改到了乾清门,称“御门听政”,但乾清门以后、大臣们就不能再进了。

甭说一般朝臣,就是皇亲国戚、成了年的皇子、王爷,想进宫看看亲妈,都得请旨批准才行。而后宫的佳丽们,只负责“貌美如花”,“挣钱养家”的事儿归皇帝管。明朝建国之初,朱元璋就立下规矩:后宫不得干政。因为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发生过后宫干政而引发的动乱,朱元璋可能也是想前车之鉴。他死之后,这条规矩就成了祖训,后来朱棣迁都、新建北京皇城时,并没忘了这条儿祖训。

再加上媳妇儿太多,经常发生争宠的事儿,那就免不了争风吃醋、互相诋毁、嚼舌头根子等等现象,估计聒噪到了皇帝的耳朵,他也会烦。于是就在后宫的门前铸造了这么一对狮子,它们的形象有着深刻寓意,时刻提醒着佳丽们、以及后宫里所有的“工作人员”:狮子的耳朵耷拉着、盖住了耳孔,告诉你不该听的别听;狮子眼睛闭着、还被睫毛盖住了,提示你不该看的别看;嘴巴微张、像是在打哈气,意思就是警告你们不该说的别说;总之就是:你们踏踏实实在后宫“享清福”,少听、少看、少议论。

虽然明清两代也没少发生后宫干政的事儿,但名义上这依然是朝堂大忌,要是没点儿实力弄不好要掉脑袋的,所以这对狮子别看长得可爱,实际上是后宫的提示符和保命符。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zp/380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