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记者陈淡宁
匠人:王汝兰
匠作:针刺无骨花灯
创作材料:纸
创作工具:绣花针。最小的绣花针比头发丝稍粗一点,但仅有一厘米长。这种针还能够浮在水面上
创作时间:大件作品半年以上
仙居皤滩古镇,一座等待旅游开发的古村落。古街88号,是一座大宅,总是敞着门,望进去,总能看见王汝兰低头做花灯的身影。
那是一幅岁月静好的场景:大门左侧,挂着十余盏姿态各异的“走马灯”,右侧门则支着一张简单书桌,王汝兰和儿媳陈彩平并肩坐在桌前,手持“针笔”,一针一针往卡纸上刺出图案。
做灯的时候,她们并不闲聊,安静的空气里,只能听到针刺破卡纸时发出的“噗噗”声响。
现年81岁的她,少时向其伯父王良波学习做花灯。20世纪80年代初,拜吴焕灯为师,制作针刺无骨花灯技艺,从此致力于钻研花灯的灯面图案和式样,一做便是66年。年被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这里是王汝兰的家,也是皤滩古镇的一处景点。年起,景区就按月给王汝兰发工资,请她在家上班,制作无骨花灯。
在台州仙居,一直有做花灯的传统。“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这是台州的古俗语。
在陈彩平的记忆里,小时候家里给小孩子做一盏兔子灯,让孩子拉着满街跑,那就是过年了,家家户户都是这样。
但是,陈彩平嫁过来后,发现婆婆做的灯很不一样:“它没有骨架,却更精美,更有味道。”
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说起。
年的元宵节,皤滩举办“文革”结束后第一次颇具规模的灯会。那次灯会上,各家各户都拿出自家扎的灯彩,进行游街活动。据当地人李湘满先生称,当时出现的有兔子模的灯、桃子型的灯、鲤鱼样的灯、红星状的灯等。
尽管灯的形状模样非常简单,但场面很是热闹,引得当地男女老少皆出门观赏。这时,一位名叫冯立标的老人也来到游街现场。这位时年80多岁高龄的老中医拄着拐杖观看后却是一番摇头,他对当时也在现场的一位年轻人说道:“现在的灯没有过去的好看。”还说以前有一种叫“唐灯”的,没有骨架,更不用铅丝、竹篾这些东西做骨架,只用纸粘贴,而且这些纸上的花纹图案是用绣花针扎出来的,点上蜡烛后,玲珑剔透,连里面的蜡烛都能看得清楚。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早前确实叫作“唐灯”。
相传,其制作工艺源自唐代,花灯的特别之处在于整个灯不用一根骨架,而是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张拼合而成。荔枝灯、花篮灯、绣球灯、莲花灯、宫灯……凑近细看,更加惊艳,花灯每一面,都盖有用绣花针刺出花纹图案的纸面。
这种制作技艺,发源在仙居皤滩,后延及横溪、白塔、田市、下各、朱溪等乡镇。
在当地的宗谱记载中,明朝万历年间,仙居皤滩古镇已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如今,在皤滩古街的“大明堂”“大学士府”的梁柱马腿上,就雕有这种“无骨花灯”。
到了明清,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其中有一种叫“珠兰灯”的花灯,灯周围的花纹是由一种叫“水上浮”的绣花针刺成,是进献皇帝的贡品。
整整18道的精细工序,仙居针刺无骨花灯“中华第一灯”的美誉,名不虚传。
而在王汝兰看来,要制作好一盏玲珑剔透的花灯,最要紧的是把“针刺”参悟透,这针刺的功夫,没有几年的练习,是做不出来的。
最小的绣花针比头发丝稍粗一点,但仅有一厘米长。这种针是能够浮在水面上的,所以还有“水上漂”之誉,用它刺出来的效果特好。
无骨花灯全部用12号绣花针针刺,针的直径大约0.3毫米,纸片每平方厘米要扎出个针眼,一盏花灯因大小不同,针眼少则十几万孔,多则上百万孔。当微亮的灯光穿越针孔,灯的光影忽明忽暗。所以,针刺效果直接影响到灯的透视效果,必须掌握好深浅度和针距,不然就达不到剔透的效果。
王汝兰每带一个徒弟,都要先给徒弟上“思想课”:只有耐心、用心、细心、有灵性的人才能把花灯做得漂亮。
做花灯是纯手工,往那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大部分时候是很枯燥的机械作业,没有耐心的人首先就坐不住,就更谈不上能制作好花灯了。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王汝兰,依然能独立完整地制作二十余种单灯,包括:枝灯、菊花灯、圆球灯、小宫灯、宝石灯、花瓶灯、珠兰灯、花篮灯、喜字灯等。
在王汝兰眼中,虽然工序传承的都是老手艺,但在造型上一定要不断改进、创新。
无骨花灯本就无骨,在造型上有很多创新的空间。比如空心灯,便把灯的中间挖开一个椭圆形的块面,内贴里纸后,用水彩画画上花草鱼虫,可以增加花灯的艺术感。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益重视,仙居花灯也开始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并开始探索不同的发展方向。
有人开始尝试研发无骨花灯的模具,让花灯的价格亲民起来;也有人开发出了铁皮花灯,可以挂在户外,不惧风吹日晒。
可是王汝兰想做的,仍是花灯的手工传承。
与“因为美,所以做”的王汝兰不同,陈彩平则希望能有更多人来欣赏花灯的美。
“我婆婆做了几十年灯,直到年有第一单生意,宁波一家公司向她订了只花灯,元。”
而就在年,陈彩平接到了一笔来自海宁的订单,对方需要她制作几组大型灯彩,总价高达七八万元。
年年初,陈彩平尝试着制作了一对“新中式”风格的家具装饰灯——在保持传统工艺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传统花灯过于鲜艳的配色,同时为花灯配置简洁的灯架,以适应眼下流行的简约“新中式”家装风格。结果,在杭州的一次展会上,这对花灯被一眼相中,当场就以元的价格被买走了一个,陈彩平也接到了几位地产商的订制意向。
剩下的一只,陈彩平舍不得卖。它被摆在家中的客厅里,是一个进进出出时总能看到的位置。“我还在对这个灯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它的光线可以更柔和,纹饰也有改进的空间。”陈彩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