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来看小编介绍的旅游景点,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三月壮乡。
壮族,旧称“僮族”“壮文”,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广西士著民族。早在秦汉时期,壮族先民就是长江以南“百越”民族中重要的两个支系,称作“西瓯”和“骆越”,有的史书则合称“瓯骆”“僮”是壮族族称的开始,最早出现在南宋,称“撞丁”,指应征打仗之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到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将“撞“撞民”改为“撞人”,还有“依人”、“很人”等别称,据史料记载,当时的“撞人”已遍布全广西。民国时期,反对民族歧视的进步学者提议将“撞”改称为“僮”或“僮”,新中国成立后则统一称为“僮族”。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僮族”改称“壮族”,以喻健壮、兴旺、健康、发达之意。
平安壮族村寨广西的壮族人口有多万人,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3.2%。主要分布聚居在广西西部的南宁、百色、河池、柳州四个地区,少数分布在桂林市、钦州市、贵港市和贺州地区。壮族是一个思想开放、善于学习的民族,易于接受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分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
壮族的房屋多是砖木结构,其中俗称“吊脚楼”的“半干栏式”建筑最具特色,侗、瑶等民族也有分布。“吊脚楼”多为两层,上层住人,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下层养家畜或堆放杂物等,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大多依山傍水,面向田野,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显得雄伟壮观。
三月壮乡壮族人的民族服装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多用手工纺织的棉布做成,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长至膝盖,镶嵌绲边,有宽有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的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称作“反膊衫”。男女裤子式样基本相同,俗称“牛头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开放,现在壮族人的衣服也已经“现代化”,但一些老人仍普遍喜欢穿蓝、黑两色的衣服,尤其在举行盛大的传统节日时,更是如此。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家庭,保留着少数民族的很多风俗习惯,其中壮族的“三月三歌圩节”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节日。
壮族织锦古时候,“三月三”是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汉族民俗认为,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所谓“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魏晋以后,三月三被定为上已节,后历代沿袭,逐渐成为汉族人曲水流觞、户外“春游”的节日,然而时光流转,到今天已逐渐淡漠。壮族人在同一天举行的“歌圩节”则流传至今,且甚为隆重。
壮族人喜欢唱歌,这里的山歌被称为“壮歌”,或称“壮族民歌”,多是壮族人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歌谣。壮乡每年都有几次定期的对歌集会活动,一般包括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又以三月三这一天最为盛大。相传壮族的三月三是为纪念壮乡“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因此也叫“歌仙节”。“圩”意为集市,每逢民歌集会的日子,参加对歌的人往往很多,就好像是唱歌的圩市,故称“歌圩”,壮语叫“窝埠坡”、“双龙垌”,意为到田间或在岩洞外唱的歌。
歌圩节一般要进行两天到三天,地点多在离村寨不远的空地上,壮乡的人们用竹子和彩布搭成歌棚,圩场附近村庄的人们还要洒扫庭院,置办酒席,用来接待外村来的歌手。对歌主体多是未婚的男女青年,老人或小孩则在一-旁欣赏助兴。每逢三月三,壮乡里小的歌圩有一两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歌圩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五色糯饭,染彩蛋,姑娘们还要赶制绣球,小伙子和姑娘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男的怀揣礼物,女的捧着绣球,成群结队地去往对歌的地点,欢度歌圩节。
平安壮族村寨歌圩节上,壮族人一般要抬着刘三姐的神像绕行歌圩场地一周,然后才开始对歌。不管是豪迈的小伙儿,还是美丽的少女,都会用宛转悠扬的歌声来抒情达意,歌者多是随编随唱,触景抒怀。先唱“见面歌”、“迎客歌”,探寻对方的来意,“一路唱歌一路来,一路唱的百花开,妹是花开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若是小伙子发现了意中人,便唱“求歌”或是“请歌”,“唱就来,莫学螺蛳口难开,莫学螺蛳难开口,金口玉牙慢慢开”。女方答歌以后,双方即开始“盘歌”,也叫“斗歌”
“盘歌”可以说是歌圩节上最令人惊喜的节目,类似于歌唱比赛,男女双方你来我往,一问一唱,歌唱内容五花八门,上及天文下及地理,乃至典故历史、四方名物、花鸟虫鱼,无所不包。有时候女方人少,男方人多,就会把男方分成几组,对歌者却只能有一组,于是便会出现男队几组“抢歌”的局面。或是对歌过程中有第三组加人,也会和原来的--组相互“抢歌”,热闹非凡。男方在对歌中若找到了心中爱慕的对象,便邀请对方退出歌场,再商约会。若是姑娘看中了某个小伙,就把绣球抛给他,既作为节目中的娱乐,又作定情信物。
壮族饰品看过经典电视剧年版《西游记》的朋友,一定对剧中唐僧母亲抛绣球给唐僧父亲的画面记忆深刻,小小的绣球,蕴含着少女无限的情愫,抛出绣球,也是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在歌圩节上,抛绣球定情同样别有风味。
青山绿水映衬下的歌圩场上,单身的男女青年热情对唱,他们机智问答,丝丝人扣,声音嘹亮悠扬,山歌悦耳动听。几个回合下来,若是有小伙赢得了姑娘的芳心,她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绣球,拋向意中人,小伙子则须眼疾手快,准确无误地接住绣球,接到后自然还要细细地欣赏一番,再向姑娘抛回去。数次往返抛接之后,如果小伙子也看上哪一位姑娘,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拋回馈赠女方,赠送的礼品愈珍贵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在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是收下,就表示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一歌一咏之间,情深谊厚,浪漫无比。
绣球在广西的历史上,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更是有“歌海”之誉。乐观勤劳的壮民善于用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据专家考证,壮族山歌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壮民在狩猎时的呐喊,虽然没有语言,但这正是壮族山歌发展变化的根源。后来,壮乡儿女在生产劳动和祭祀活动中逐渐使之丰富固定,成为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节日并流传至今。
宛转悠扬的山歌,如同绵延流淌的漓江之水,浸润着壮家儿女的心田,丰富着广西人民的生活。如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已将每年的三月三日定为民族艺术节,传统的歌圩正以它无穷的魅力,定格在壮族人民的生命里,八桂风光,必定会因壮家儿女的歌声而更有魅力。
喜欢旅游的小伙伴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