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渝东南家乡的年味寻找记忆里那

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www.bdfyy999.com/m/

春节又要临近,最近总想起儿时春节的一些往事来,都说如今的年过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随着中国进入工业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属于农耕社会的旧习俗也正在迅速衰落。现如今经常听人说起,怀念以前那个年代,其实归根结底我想是怀念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青春岁月和那些浓浓的乡愁更多些吧?

作者出生在重庆一个土家族自治县,问过其他地方的一些朋友,好像整个武陵山区过年习俗也是大同小异,有没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呢?好像也有,土家族“过赶年”和“跳花灯”应该算是吧。

过赶年

过赶年的习俗主要集中在湘鄂渝黔边区一带,具体这习俗怎么来的,各地都有不同的解释,我们渝东南这边的解释好像是说,明朝的时候,正值年关,朝廷调土家兵协剿倭寇,按路程算时间,不等过年就出发,才能按时赶到目的地,为了出征官兵过了年走,就决定已集中的官兵提前一天过年,土家兵出征后,立了大功。

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逢过年时,就习惯地提前一天过年。

腊月二十四“打阳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扫帚绑在竹竿上,或用竹杈枝绑成把,要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称之为“打阳尘”,晚上千家万户送灶神上天,希望它上天言好,人间不起火灾、万事大吉。

二十八,打糍粑

我们这家家户户都有腊月二十八打糍粑的习俗。糍粑就是糯米粑,先把糯米洗干净,然后拿水浸泡一天,再蒸熟,然后大人们就会把蒸熟的糯米放进石臼之中进行捶打,打出黏性后,把门板拆下来,放上油,然后把黏稠的糯米揉成小团,放在门板上,然后上面再盖上另一块门板,我们这些小孩就开始上去用脚踩。

过年期间,会有一些山民来讨要糍粑,也不要多,每家要几个,然后她们会再把这些糍粑装好拿到街上去卖,叫做“百家粑粑”,买的人特别多,据说小孩吃了这种粑粑一年就不会得病了。

擦炮、虚花炮、冲天炮、摔炮

最早的时候,还没有擦炮,那个时候上街放鞭炮,都是在家里要一支香,然后荷包里面装满一大袋从那些响啊,响的鞭炮上面拆下来的散装鞭炮,小朋友们都是走到哪炸到哪,那个时候有些鞭炮做得劣等,刚把引信点燃就炸了,好像隔三差五就会把手炸伤,也没怎么在意,手好了继续。

后来就有了擦炮,安全了不少,还可以扔水塘里面去炸泥巴了。以前还有很多比较大的火炮,那个就只敢放地上放,再后来出了种更大的鞭炮,做得和手榴弹一模一样,不过一年后好像就被禁止了,那个炸起来全城都能听见,威力足以把石头缝都炸开。

虚花炮通常都是晚上放,有个十几二十响,放到天空中烟花散开的同时会听到响声。但是那个没甩鞭炮过瘾,我小时候一直喜欢扔鞭炮炸狗、炸鱼塘。

冲天炮就是一根竹签上面有个鞭炮,插在土地上,点燃引信,看着它发出尖啸声,带着火光一路冲向天空,最小的冲天炮很细,最粗的冲天炮像手电筒一样的大小。

摔炮用力摔向地面就能发出爆炸声,但是声音不大,听个响而已,但是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一点。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当地有不少手工作坊的鞭炮厂,那个挺危险的,记得是我六年级的时候吧,街上一家鞭炮作坊突然爆炸了,他们租的那几间房子全部被炸塌了,街上许多的玻璃都被震碎掉了,那人被炸得四分五裂,我亲眼看到的那人半边屁股掉到街对面的阴沟里面。

没有烟花爆竹的年,过得很没氛围,还是喜欢那种热热闹闹的中国年,我印象里面放烟花爆竹最久的一年,应该是刚改革开放那几年,鞭炮烟花真的是通宵达旦。

祭祖上坟,年夜饭

大年三十的上午,要先去祭祖,家里也要在堂屋祖宗牌位那点上香烛,我们家堂屋挂的是“陇西堂”,就是说老祖先家是从陇西那边搬过来的。在吃年夜饭前,每次爷爷都会在堂屋前洒一杯酒,然后在堂屋那里喊一声,老祖祖们,准备吃年夜饭了哦!然后大家才能开吃。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三十夜,一定要烧钢碳火,一大家人围着火塘取暖,守岁,看春晚。钢碳火边可以烤糍粑,烤香肠,男的抽烟,打牌,女的在一堆唠家常,儿女们都回来了,这是一年的时间,老人们最欢喜的时间,小孩呢?拿了压岁钱,都放鞭炮,放虚花炮去了。

玩累了就回来烤糍粑吃,你是想包酸菜吃还是包白糖吃呢?

那时刚刚流行出去打工,有的亲戚出去打工,会回来说起广东福建等地的事情,于是也听到了很多新名词,民工,春运,暂住证,特区。。。

过年我们那不吃饺子,只有在初一肯定是吃汤圆,团团圆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把所有东西稍微收拾下,初一不扫地,因为那天是扫帚星过生。初三不出门,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饱。

十五的龙灯,正月十五那天闹元宵,每年都会有龙灯表演,敲敲打打,舞龙舞狮非常热闹,最先是在广场中间表演穿花,狮子滚绣球等等。接着龙灯要舞到家里来,大人们也会按照习俗封一个红包给舞龙的人,舞龙结束后,就到水码头把龙烧掉,龙就要回顺着酉水河回大海了。

小孩们这时可以用虚花炮冲着烧着的龙灯一阵突突。

跳花灯

这个算是我们家乡的特色项目了,正月初二开始跳花灯,花灯班在出灯前要设灯堂,供奉"金花小姐"、"银花二娘"神位,由灯师傅点燃香烛、烧纸钱敬奉花灯神,祈求、保佑跳灯人诸事顺利,平安吉祥。

祭拜仪式后,就在灯堂又唱又跳。由灯师傅先领唱《安位》、《唱位》、《开光》,其后,齐唱《起灯调》,并将要演出的曲调唱一遍。请灯仪式结束后,花灯班就可外出跳花灯了。

跳灯,是主要演出活动。花灯班都是在接灯人家的堂屋、院坝里面跳。先唱《观灯调》、《祝贺调》,临走时唱《谢主调》。

每年的正月十五晚上还要辞灯,花灯班就在河边坝子举行辞灯仪式,祭拜神灵,演唱《送灯调》,由掌调灯师傅领唱一遍春节期间所有演唱的花灯曲调(称收调)。然后焚烧花灯及神位,并将跳灯人的衣服从火上抛过,祈求跳灯人一年平安。

春晚

真正开始坐下来看春晚,应该是大了点的时候了,可能是陈佩斯《主角与配角》的那年还是赵本山那个牛大叔扯蛋哦不牛大叔提干开始的,那时娱乐节目太少,春晚就是一年一度最大的舞台,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场景画面,现在听到还觉得亲切不已。

观众朋友,我想死你们了!

说把大象关冰箱,拢共分几步?

麻辣鸡丝、

竹板那么一打,别的咋不夸!

小样儿,你穿上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走两步,没病走两步

。。。

完了完了,记住的全是相声小品了。那时一句台词能流行到下一年春晚,现在已经很难了,娱乐节目太多了。

砸炮左轮枪

这算是八零后男孩的经典玩具了,过年必须得来一支,把一盘子弹放入转轮中,一按扳机,子弹就会炸响。以前有很多金属的,后来也看不到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子弹好像是几毛钱一板。

小时候我们那有那么一个小孩,大家玩砸炮枪的时候,他爸没给他买,他回家悄悄把他爸的真家伙给偷了出来,跑到商店里面说要买砸炮子弹,这才被商店老板发现是真枪,幸好枪里没有子弹,不过还是吓得够呛,赶紧通知大人,才发现这小孩把枪都偷出来两天了,回家那一顿暴揍。。。

小结

光阴如箭,岁月如梭,八零后的你小时候写作文用过这词没?跨世纪的一代人最早的已经到了不惑之年,生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年代的八零后,过去的几十年,经历了我们中国发展进程中最不平凡的几十年,让你怀疑你的童年和成年后的世界,完全是两个不一样的世界。作为八零后的你,春节记忆又是怎么样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pz/36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