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绍兴日报
阳春三月,绿意盎然,越城乡村处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文化赋能美丽乡村,绿水青山演绎着共富乡村,“两山”理念见证幸福越城。越城区以“首位立区、幸福越城”为目标,以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为契机,通过生态与文化的融合发展,挖掘乡村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五星3A”迭代升级,推进乡村振兴向更高层次迭代升级。其中,陶堰街道泾口村和鉴湖街道坡塘村,已成为越城乡村振兴的两颗新星。
新征程上,广袤乡村被寄予厚望。初春时节,记者走进越城村庄,从这两个样本中窥见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的越城答卷,通过遇见的青山绿水,走读乡村振兴的共富密码。
陶堰街道:
水乡生态田园的共富场景
新规发布
打造鉴湖生态示范区
3月19日,鉴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与详规正式发布,标志着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进入全新阶段。
根据总体规划设计要求,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分为“一带、三心、五区”。“一带”即以世界文化遗产浙东古运河为基底的运河生态保育带;“三心”即古鉴湖堙废后的遗迹洋湖泊、百家湖和白塔洋“三大湖泊;“五区”即湖泊生态修复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艺趣稻田体验区、水乡风貌浏览区、科普宣教展示区。
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以洋湖泊、百家湖和白塔洋“三湖”及浙东古运河为核心区域,湿地率近70%,湖面宽阔,湖水澄净,湖景优美。年6月,绍兴市就开始着手筹建“鉴湖国家湿地公园”,公园范围内拥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水蕨等种植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赤腹鹰等种动物。目前,湿地公园的建设正有条不紊地展开。
记者坐船游览鉴湖国家湿地公园,一路上,绿荫绵延、碧波荡漾,鹭鸟翱翔、渔舟唱晚,美景纷纷映入眼帘。市、区两级党委政府20余年持之以恒对鉴湖开展综合治理,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让东鉴湖重新焕发了青春。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整体规划来推动鉴湖生态保护升级,更好地弘扬鉴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人文历史文化,让东鉴湖在生物多样性上得到进一步加强,逐步成为稽山鉴水生态功能示范的一个样板区。”陶堰街道党工委委员、湿地公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傅良亮说。
串点成线
描绘乡村生态旅游图
东鉴湖、浙东古运河等水系交织,赋予了陶堰乡村别具特色的生态底色。
走在陶堰街道泾口村,宽阔的道路干净整洁,蛇肚江清澈见底。一排排、一栋栋农家小院交错掩映在葱翠的绿树间,美如画卷。在泾口村浙东古运河栈道上,关于春天的布展正一一陈列着,水上栈道共连接着4个小岛,而这4个小岛也分别被改造作为学生写生基地、水上戏台、萌宠乐园、古渔村休闲基地,一些泾口村民正通过抖音直播介绍自己的家乡美景。优美的环境、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东鉴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泾口村成功上榜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
东鉴湖与水田纵横交错,浙东古运河横穿而过。水韵,是泾口的招牌,也是创建乡村振兴先行村最大的底气。近年来,泾口村以东鉴湖、浙东古运河为核心,大踏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开展环境整治“持久战”,提升村容村貌,改造村中小岛,实现“美丽新生”。
“对于乡村振兴来说,产业发展是关键,而泾口的产业发展就是要做足做优‘水’文章。”泾口村党委书记俞建刚说,村里的环境变好了,还需要把集体经济搞上去,目前一个花海特色景区正在酝酿,“我们打算和专业的运营团队合作,计划在泾口村打造一个杜鹃花海景区,与目前陶堰主打的油菜花相辅相成,同时加入餐饮民宿、昆虫研学、亲子沙滩、欢乐草坪、锦鲤天鹅等元素,形成一个独特的乡村游景观,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像泾口这样的美丽村庄,正在陶堰不断涌现。陶堰街道党工委书记胡博说,陶堰已全面启动“文化铸魂”工程,以浙东运河文化为主线,深入实施陶堰人才名镇复兴战略;对周边乡村区进行改造升级,加快推进陶堰老街改造提升,将邵力子故居、陶成章故居、秋官里进士牌坊等多个景点串点成线,勾勒起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图。
树立品牌
村民钱袋子鼓起来
以水为魂,以文为脉,还原梦里水乡。依托东鉴湖、浙东古运河等优势自然资源,陶堰的改变,不仅铺陈在目之所及,更体现在村民日渐涨鼓的“钱袋子”里。乡村生态旅游的不断深入,为千家农户带来了共富机遇。
一锅咸菜笋片胖头鱼取名“鉴湖风情”,一盘葱烤鲫鱼意为“鱼跃龙门”……在陶堰八味体验馆内,记者品尝了以东鉴湖河鲜为主打的特色“八味”美食。“这些都是绍兴人旧时的家常菜,其中有些已经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陶堰街道浔阳村村委副主任李建祥告诉记者,陶堰八味体验馆主要由村集体牵头经营,体验馆内的员工也都是村里人。“有了‘陶堰八味’这个品牌,我们陶堰的旅游餐饮能和普通的农家乐区别开来,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而且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能为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陶堰’目标添砖加瓦。”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绍兴黄酒的远近闻名离不开鉴湖水。“佳酿之处必有名泉”,绍兴诸多酒厂的发展离不开鉴湖水的滋养。农业和黄酒的深度融合,也正在陶堰演进。日前,绍兴黄酒集团、绍兴市银龙农场和鉴湖湿地公园管理委员会三方签约,在鉴湖国家级湿地公园共建“古越龙山绍兴酒鉴湖糯稻基地”,这也是按照“生态化种植、数字化展示”要求建设的全国首个绍兴酒糯稻基地。
首批签约打造的基地面积为亩。不久之后,鉴湖湿地公园入口将竖立糯稻基地景观形象,建立绍兴黄酒文化展示厅,建起糯稻基地“生态化种植和数字化展示”平台,并依托基地平台定期举行开秧、收割、冬酿等仪式。
“鉴湖水被形象地称为‘酒之血’,优质的糯米被称为‘酒之肉’。”浙江绍兴鉴湖湿地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陶堰历来是农业重镇,而“黄酒+”模式将为陶堰农业带来新的附加值,今后将以黄酒原产地保护区基地为依托,整合鉴湖湿地公园生态资源,完善旅游休闲度假设施,打造东鉴湖农业生态休闲区,提升鉴湖湿地公园的旅游服务质量和区域旅游品牌,进而赋予周边乡村新空间与新未来。
从两个样本看培育乡村振兴先行村的“越城答卷”
坡塘村:
明星村庄的“长红”秘诀
春风徐来,绿意时新,古越大地遍布盎然生机。
“绿水绕村花芬芳,山清水秀多明亮”,走进坡塘村云松自然村,悠扬婉转的莲花落传来。路边,人们三五成群围着绍兴特色小吃摊,等待着臭豆腐、萝卜丝饼出锅。远远望去,一片翠绿色的茶园中,不少游客沿着步道前行,举起手机纷纷拍照留念。
纷至沓来的游客让坡塘这个“网红村”的名号愈发响亮,也让坡塘村洋溢着活力与希望。坡塘村的“红”显而易见,但它为什么能“红”?又如何“长红”?这些问题的背后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底层逻辑。
蓄势
厚积薄发
茂林、修竹、茶园、小溪,坡塘村的自然风光画卷徐徐展开,这些被守护着的山水,保留着原汁原味的古朴气息。沿着小道前行,咖啡馆、露天茶室、特色民宿等店铺散落村巷,勾勒出独特的乡村之美。
现在的坡塘村,生机勃勃,但在几年前,它却被戏称为“破塘村”。从“后进生”到全市首批“乡村振兴先行村”,坡塘村的“逆袭”一直有迹可循。这几年,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坡塘村打响破旧立新行动,拆违章、治乱象、修马路、建公园,渐渐找回了村子的古韵灵气。乡村面貌的美丽蝶变,也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很多人说,坡塘村因为抖音等社交媒体而火,通过平台宣传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但没有好的基础,人来了是留不住的。”在坡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主任罗国海看来,坡塘村的“火”,是多年努力积累的结果,是厚积薄发的体现。
除了夯实“硬件”基础,坡塘村的蓄势更体现在对自身发展方向定位的把握上。“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村庄不可复制的核心优势,也是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罗国海说,遵循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思路,坡塘村不断盘活文化资源,构建了全新的文化生态。
在村内保留的两处范蠡筑坝遗址——“断塘水坝”和“黄庙水坝”上,竖起纪念碑;挖掘绍兴莲花落祖师爷唐茂盛的故事,村歌《清新坡塘》出炉、胡兆海工作室落成,“绍兴莲花落之乡”成为坡塘村的崭新名片;依托千年古道云松岭(陈家岭)步道传说,对步道旁茶园景观进行改造,打造“离城最近(静)的茶园”品牌……而今的坡塘村,一步一景里,充盈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契机
乘势而上
茶园的绿色沉向大地,鲜亮的柠檬黄在空中飞舞,百亩茶园飘起了条状的绸布,迎着风的旋律而波动——去年5月,云松的茶园里多了一套名为《看见风》的艺术装置。这件出自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的艺术作品,一诞生,许多游客就慕名而来,还有不少媒体跟进报道。“随后的几个月,有超一万名游客来云松村‘打卡’,小村庄变得热闹了起来,大家感受到了艺术的强大力量。”罗国海说。
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团队的帮助下,云松村刮起一阵阵“艺术风”,兴起一件件“风雅事”。村民们竞相加入艺术作品创作中,村里还建起了乡村艺术馆、云上舞台等展示平台。以艺术兴村,坡塘村收获了更多的 如果说专业团队的入驻让坡塘村实现了初次“破圈”,那么之后发生的“抢人”故事,则让这个小村庄再次迎来了人气热潮。
去年6月,“陋室画家”位光明走红网络,一时间,这位一边收废品一边画油画的画家,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也成为很多单位“争抢”的对象,坡塘村便是其中之一。回想起当时的引才场景,罗国海仍记忆犹新,“抛出红绣球的单位和个人有不少,如果晚一步,怕就要错过了。”
“请来位光明并不是想蹭热度,而是他坚持艺术创作的理念,与坡塘村的艺术气质相吻合,我们希望他可以与村庄共同成长。”罗国海表示。如今,落在云松的“位光明工作室”,会不定期举行一些画展等活动,特意前来的游客也不在少数,这让坡塘村的“艺术”标签更为闪闪发亮。
趁着周末,大学生张开心来到云松自然村“打卡”,对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村庄非常干净美丽,文化氛围浓厚,乡土风情与艺术气息相碰撞,呈现了别样的魅力。”
长红
理念常新
伴随着游客的涌来,与旅游产业相匹配的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带给游客回归乡野的美好体验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村民当起了老板,钱包跟着鼓了起来。
年近70的朱文雅,靠着在家门口卖臭豆腐、萝卜丝饼等绍兴特色小吃,节假日可有五六百元收入。原先是家庭主妇的沈菊英,开起了农家乐餐饮“云上小馆”,每到节假日客流不断……据了解,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万元,较上年增长25%。
游客涌来了,离乡的村民也回流了。前不久,原在国外务工的村民陈军回到家乡,和妻子在云松摆起了小型儿童游乐设施,受到了很多孩子的欢迎。“没想到一天最多能赚近千元,远远超过了预期,之后我还打算做民宿,拓展产业。”陈军说。这两年,村庄的发展环境日益向好,有80多位像陈军这样的在外村民回村居住或创业,让坡塘的人气更旺了。
虽然店铺越开越多,但罗国海却认为,想要真正留住游客,仍缺乏可看可玩的内容,“现有的业态不够丰富,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他看来,新业态要接地气又通上气,满足多元化的需求,比如保留原汁原味的乡土气,在体验类活动、研学游项目等方面作探索;开发具有代表性的文创纪念产品,打造更多消费场景等等。
并未因“红”而停下前行脚步的坡塘村,思索着如何“长红”的全新命题。“坡塘村要‘长红’,必须解放思想,优化发展理念。”罗国海直言道,不能将眼光局限于自己的村庄,而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跳出村庄去发展村庄,单打独斗往往难以长久,只有整合附近村庄资源,形成规模效应,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有人来、有事干、有钱赚”,在云松的一面墙壁上,这9个字格外显眼,或许这便是坡塘村“红火”背后的秘诀。
记者手记
乡村振兴如何“兴”?
■见习记者黎欣
初春时节,东鉴湖畔泾口村和鉴湖街道坡塘村,都已流淌着春的气息。大片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与古朴民居相衬,苍翠欲滴的茶园里茶树吐露新芽,徜徉于山林田野间,这样的美景着实令人沉醉。但在美景之外,我更好奇,这两个被赋予先行意义的村庄,“先”在哪里?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渐渐发现了这两个村庄在乡村振兴之路上的共性密码。
回顾两个村庄的发展历程,“慢工才能出细活”是我的第一感受。乡村振兴本身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绝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因此找准定位、夯实基础更显重要。20余年对鉴湖河段不间断的综合治理,守住了生态本底,带来了国家级的湿地公园试点,这“不可复制”的生态优势便是泾口村长远发展的底气。从环境综合治理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定位,坡塘村前行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稳、扎实,所以才有“厚积薄发”的可能。乡村要“兴”,首先要强本筑基,细水而长流,行稳乃致远。
当然,“蓄势”的目的,在于能够乘势而上,这从坡塘村的“出圈”故事里可窥见一斑。无论是引入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乡建”专业团队,还是开设“陋室画家”位光明工作室、绍兴莲花落泰斗胡兆海工作室等文创站室,或者是举办各类文化节会,坡塘村都很会抓机遇,通过借“势”引来 不管蓄势还是借势,归根到底要回到“实干”二字。在与坡塘村党委书记罗国海的交流中,他的发展理念深深打动了我,乡村的兴起需要“能人”,不仅能干事,也要干对事、干好事。
蓄势待发、借势而为、实干而行,村之将兴——这是两个村庄写下的答案。
撰文阮越才黎欣
图片由越城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