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中的假面
——略论三岛由纪夫传记文学
翁家慧
文
翁家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领域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因其美艳绝伦的文学世界和惊世骇俗的辞世方式,三岛由纪夫(MishimaYukio,-)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充满矛盾与魅惑的20世纪70年代的终结。不论是他的家人,还是朋友,或是文学同道,都写下了自己心中的三岛由纪夫。然而,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在别人看来是我的演技,对我来说却是要求还我本来面目的表现,而在别人看来是自然的我,却正是我的演技。”[1]三岛由纪夫的人生宛如一场高潮迭起的杂技表演,当演员谢幕,离开舞台,只有他曾经说过的话和表演过的特技,留给看客无限回味的空间。而在那些话和表演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一个内心世界,却已经无从知晓了。
有人说,其实三岛就是自己的传记作家,因为他无时无刻不在写作,每篇文字都堪称是真实自我的反映,哪怕那部分“自我”是神经质的、要寻美或寻死。[2]然而,真正能当作自传来读的恐怕就是三岛留下的大量的随笔了,其中包括自画像、日记、作品自解和书信集。此外,具有参考价值的还有早期自传体小说《假面的告白》,以及晚年的内心独白《太阳与铁》。在这些自传材料中,他塑造了不同于三岛文学世界中任何一个小说人物的“三岛由纪夫”,而这似乎也在干扰着他的传记作家们,让他们无从判断究竟哪些才是真实生活中的传主,抑或,这位传主本身真是一个出色的传记作家,他将自己的自传也虚构成一幅假面,看似真诚自信的内心告白其实充满了无限的自卑、焦虑和不安。
三岛的传记大都是带着一个大问号开始叙述,问号的内容是一个谜,答案也是一个谜。对于传主精心策划的自杀事件,传记作家在叙述中显得有些尴尬。虽然因果关系看似一目了然,但是假面的背后是否有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天皇制的、军国主义的、殉教式的动机呢?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的猜想。死者无法转述的体验,生者无法解答的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猜想。对照这些猜想,和传主留下的自传性文字,我们是否能发现什么新的线索呢?
首先,从心理分析的角度,三岛的童年体验成为第一个切入点。尤其是其生后29天(一说是49天)就被祖母夏子从母亲身边夺走、直到13岁才回到父母身边的这段非常经历,成为众多拥护心理分析论的研究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