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人悦己潘丁浩认ldquo怂r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7534559.html

潘丁浩的身上似乎也有着一种有趣的反差萌:当得起挥斥方遒的熊猫精酿老大,也做得了种花掌勺的宅神酷爸。从容平和,行事从心,活在当下。

——题记

「潘丁浩,34岁,山西人,加拿大汽车工程专业毕业,资深美食及啤酒爱好者,“熊猫精酿”创始人之一。

事业上,他是历经风雨的青年创业者,亲手打造了如今成为城市精英新符号的“中国好啤酒”——熊猫精酿,是精酿圈里毋庸置疑的风云人物。但见到潘丁浩本人,却意外发现,他完全颠覆了印象中理工男的木讷无趣,也全然没有创业青年的咬碎钢牙欲生欲死,而是事业和生活都经营地有条不紊有滋有味,俨然创业人潮中的一股清流。

生活中的他爱好颇丰,他是会种花的好厨子,静可临渊垂竿,动可骑行千里,懂细节、重内心感觉和生活体验,有着自己独到的生活美学。就像熊猫既有熊科动物的凶悍,又比猫科动物更慵懒可爱,潘丁浩的身上似乎也有着一种有趣的反差萌:当得起挥斥方遒的企业老大,也做得了种花掌勺的宅神酷爸。

在他的言谈中,没那么多大道理,但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感悟,这符合他一贯的心态和气质,从不喜欢虚头八脑的评价和标签,只是脚踏实地地做好喜欢做的事,从容平和,行事从心,活在当下。」

如今,“精酿啤酒”已是广为都市精英群体津津乐道的一个概念,越来越多注重品位的人开始抛弃工业啤酒,转而将精酿作为一项休闲生活的新体验。

对精酿稍有了解的人,都不会不知道由潘丁浩和几个合伙人一起创造的“熊猫精酿”,至少对于北京时尚人群而言,熊猫精酿早就不仅仅是一个啤酒品牌,而更是一个时髦的名词,一种对品质都市生活及文艺青年身份的指涉。

事实上,现在广为流传的“精酿啤酒”这个概念,最早就是潘丁浩跟几个精酿圈里的朋友参考英文“CraftBeer”提出来的。

舌尖上的“文艺复兴”

虽然带动了一场中国精酿的时尚风潮,但潘丁浩做熊猫的动因其实很简单。他曾在加拿大学习汽车工程,回国后很怀念在国外喝过的啤酒的味道,而国内占主导的工业啤酒完全不能满足他的品味要求,于是,他把兴趣爱好变成了事业,从一个啤酒爱好者变成了酿酒人,并致力于做出有一定代表性的“中国好啤酒”。

从年在加拿大初尝精酿一发而不可收,到12年底开始筹备熊猫精酿,从开始不具备规模生产能力,冒着入不敷出的风险砸锅卖铁造出16万瓶,再到年在资本低迷的情况下获得万的融资,直至如今实现线上+线下整合营销并逐步走出国门……

潘丁浩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创业者都要经历的一系列起落和各种困境。打造熊猫精酿的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每天都在苦苦挣扎中——每一天都在往坑里跳,每天过河的时候都会摸错石头,每天也都在纠错和进行新的思考”。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在国内,精酿这个领域几乎是空白,很多都需要凭空创造,很多试错都要亲历,而没有先例和经验可参考,无论阶段性的成功或失败,他们都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给后人作参照坐标。

一路跌跌撞撞,熊猫的团队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那就是一个“变“字——不断地蜕变,不断地试错,不断地重新调整自己的方向。

终于,熊猫精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5年来,目前熊猫精酿在全国已经拥有了20家多店,上万个销售网点。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推动了属于中国的精酿文化的崛起。

Q:为什么你的品牌会选择熊猫这个形象?

A:中国人在国际上就很像这样熊猫的形象——每一个人都有很厉害的一面,学历高、适应能力强,但同时又表现得内敛、温和、中庸。所以我们用熊猫的形象,取其中平衡的意思,同时一看它就是代表中国的啤酒,而不像有的其它中国的啤酒企业,故意取个外国的名字,显得像舶来品一样,其实那是对自己品牌、身份和文化的一种不自信。

但其实,潘丁浩并不喜欢什么“行业标杆”、“中国精酿第一人”之类的称号,他说这些称呼都“太大了”。他没有多大的野心,他对自己的定位非常实在——只是一个普通的啤酒爱好者,并亲手做出了自己喜欢的啤酒,在遍布天下的工业啤酒之外,给品酒的人们多一个选项,而已。

此外他希望熊猫精酿更能带来一种新鲜的情怀和文化——他说,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那么你就送他一个马鞍,为了这个马鞍,他会去买马,然后开始驰骋、发现原野、甚至之后会拥有他自己的马场……最后生活面貌完全改变。

熊猫精酿就是这样一个马鞍,希望能够为你开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一种啤酒开始,慢慢去提升各方面的生活水准。目前看来,熊猫精酿做到了,它就像一次由啤酒开始的“文艺复兴”,在带来舌尖上的新鲜体验的同时,引领人们更加注重生活中的体验感,有更高品质、更个性化的追求,从而在某个角度刷新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会种花的吃货不是好厨子

从汽车工程专业的理工男,到精酿文化的传播人,再到国内小资界新兴味蕾符号的缔造者,一切的起源其实很简单,只是缘于潘丁浩对于生活品质的一点执着追求。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样一个每天都在创业路上摸爬滚打努力前行的开拓者,却有着丰富多彩的个人爱好,是个乐趣十足的生活家。他可以在家宅得很认真,宅出一屋子的饭菜香,和满院子的奇花异草;一旦出去,也可以玩得很大,钓鱼、潜水、环青海湖骑行都不在话下;喜欢读科幻系列的小说,玩过胶片摄影,绘画的基础也从来没放下…爱好虽广泛,但整体上非常“生活”,有滋有味的带着人间烟火气。

他的首要爱好是做饭。和大多数“吃货”一样,他也喜欢到处去寻觅美味:曾为赴蒙特利尔的啤酒节从多伦多冒雪开车来回公里,曾为了费城的一家牛肉三文治专程改道多花了6个多小时的行程,在兰州吃到好吃的拉面于是从老板那里定块钱的牛肉快递到北京,喜欢在朋友圈里“深夜放毒”,遇到美食第一时间和朋友们云分享……

然而潘丁浩并不满足于只做一个光吃不练的美食家,而是亲手做得一手好菜,这在忙碌的创业者中、特别是80后男生里实不多见。他说做饭既是放松又是挑战,从挑选食材、备料、搭配、清理到温度控制,每一个步骤如果出错,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实验不同的菜谱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比如一道经典菜式-美式肋排BBQ,被他大刀阔斧改造之后,不仅浸润着浓郁的啤酒麦芽香,BBQ酱里还加入了老干妈酱、蒜蓉等更本土化的味道。这个再加工和改良的实验过程,让他觉得“很好玩”。

不会种花的美食家不是好厨子,潘丁浩另一大爱好就是“种东西”,他的菜单里很多食材都是自己种出来的。不过他最喜欢种的还是花花草草,以前住在南池子,他租了一个小四合院,和爱人一起种了多盆花,后来搬进了公寓,于是又在郊区租下了一个小农场专门来养花。一家人沉醉在花海之中,这在现代都市生活里、特别是京城这样寸土寸金的水泥森林中堪称一种绝无仅有的奢华体验。

每天在园艺群里和花友们探讨心得。被称为“藤本皇后”的铁线莲有什么特殊习性,明艳的绣球可以在精心调色下开出多少种不同的颜色,矾根如何在背光的地方长出大大的一片,今年又入手了多个郁金香球……

说到他的花儿们,他简直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一种热爱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种花是一项季节性的活动:春天播种,夏天除草,秋天收获一波成果,冬天为来年做准备。种花的过程让潘丁浩深刻体验到大自然独特的运转规律和生命节奏,而经常能呼吸到自然气息的人,心境和生活面貌一定不同。

自然朝圣v.s走近自己

让潘丁浩和自然走得更近的爱好是钓鱼。他对钓鱼的理解很“欧美”:首先钓鱼是一项运动,而不只是坐等鱼上钩的一种被动而静态的活动,途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做出调整,有时候一天甩上多次竿也不稀奇。其次钓到的鱼大部分他都会放生,因为比起鱼本身,更重要的是享受钓鱼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在这段空闲时间中,全身心地去拥抱大自然。

有一次在魁北克的一个森林公园,他们一行四人,专门寻了个方圆三十多里荒无人烟的地区,周围只有驯鹿的足迹,湖中的鱼从没见过鱼钩和鱼饵,极容易就上钩,鱼的味道更是鲜美绝伦。那一刻,坐在湖边,只能听到鸟鸣,听到风声,听到流水的声音,就像在倾听自然的心跳,他终于感到自己还原成了自然之中一个无比渺小的生命,而不是终日在水泥森林中与世隔绝还沾沾自喜的一只困兽。在那里,钓鱼这件事已远远超出了休闲的意义,而成了一次关乎自然与灵魂的朝圣之旅。

如果说种花、钓鱼这类活动让潘丁浩更多地认识到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那么另一些野外运动则让他更深刻地去感受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比如环青海湖骑行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和自己的身心进行对话,用每一次呼吸、每一寸肌肉的反应,不断跟自己达成一致,才能一步步蹬下去,在高反和极端气候下爬一个又一个的坡”。

而作为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他还会去潜水,水下仿佛是另外一个世界,那一刻只剩下一个自己,你会如此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每一次心跳,听到自己一次次努力吐气的声音,在挑战自己的极限的同时,也和真实的自己贴得更近。

认“怂”的人生不需要标签

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又颇细腻的男生,无论对待事业还是自己,他开玩笑说,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准则,那就是要认“怂”——其实就是“从-心”,听从内心的需要。“从心真是太重要了,活得自我一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当下的事。是自己的选择,就坚持下去”。

他的事业,他的爱好,都是单纯地从心出发,想要这样,就按部就班地下去,如此简单而已。

细数他业余喜欢做的事情,也都透露出一种自得其乐的快意天真。也许正是出于这样随性、平和而一贯执着的心态,因此很少有一个年轻人,在被问及有什么没实现的愿望时会如此坦然地笑答:“没有哎”。

他对过去做过的决定从无遗憾,对已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而对于未来,他也顺其自然,不做刻意的规划和期许,“二十年后,我过得应该还是现在这样的生活”。在如今的社会里,这样的平和反倒令人惊讶,但他相信,只要一直这样“怂”下去,人生一定不坏。

Q:对你影响比较深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人生信条是什么?

A:乔布斯曾说过:“把每天当作最后一天来过”。活在当下最重要。当你站在这样的立场,你的出发点会不一样,会更容易做决定,更少纠结,遵从内心,做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

自从在精酿界的声名鹊起,潘丁浩难免被同行或媒体贴上各种各样的身份标签,而对于来自外界的种种评价,他却直言“我不在乎。分类、标签之类的东西毫无意义”。

无论是非典型性理工文艺男还是普通直男有点宅,是成功创业者还是生活美学家,他不关心别人加诸他身上的任何定语,因为他不喜欢一个人这样简单粗暴地被定义,他觉得每个人应该就是Ta名字所指涉的这个人所独有的一切,而不是贴在身上的各种断章取义的评语和形容词。

他从来不喜欢戏剧化的宏大叙事,他不认为人生中真的有那么多“顿悟”的瞬间、和所谓重大的决定——相比之下他相信,每一天的决定都决定了日后的走向,人生更多的只是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细节上一点一滴的变化。他拒绝“一生Must-to-doList”,拒绝对名人传记的顶礼膜拜,甚至对很多人非常重视的仪式和仪式感,他也表现出不屑。他说因为所有的仪式都是有套路可循的,很多事情真正重要的不在于其形式,而在于走心的思考和独特的体会。

潘丁浩谈悦人悦己:“有不满意,就努力去改变”

因自己的爱好而走上精酿之路,并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更好的味蕾体验,潘丁浩的事业本身就是悦人与悦己的完美结合。

他注重细节,善于发现生活中人们感到“不舒服的地方”,然后努力去做出改变。他说,其实很多细节并不是存在即合理,人们往往只是在被迫忍受。比如啤酒的盖子为什么一定是我们最习惯的这个样子,调查显示,40%的人都经常遭遇开啤酒瓶的困难。正是敏锐捕捉到了生活中这个小小的“痛点”,并且拒绝从众,于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熊猫精酿,酒瓶一律使用拉环盖——方便,而且不同。

个人生活中,他同样不放松对于品质的要求,并且努力亲自去实现。比如你将会越来越少见到一个忙于创业的男人,会为给爱人选求婚戒指如此上心。他不仅别具匠心地选择了他跟她共同热爱、并一起精心培育的绣球花作为装饰的主题,为了做出精美的成品,他还专程去自学了关于珠宝设计和镶嵌技术的全套知识,甚至自己找了制作珠宝的工坊。

虽然最后因为条件所限还是没能DIY出一个戒指,但在和珠宝设计师反复讨论样式设计的过程中,他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程度让珠宝专家都感到不可思议,最后他仍然不无遗憾地说,如果时间允许,他一定会亲手完成全过程的。这一切颇令人感动的举动,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不满足于市面上量产的婚戒,“想做一个特别不一样的东西”。

再比如,本来种花很在行的他,还在女儿的百天典礼上秀起了花艺——其实只上过一次插花课,他就动手和朋友一起熬夜布置了典礼现场所有的花束,凭着良好的审美感觉插出的十几束花,品种色彩和花器的搭配都极淡雅精致,匠心独具。

对于生活中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潘丁浩向来是不认怂的,相反,他是个积极的行动派。“生活中很多事情会让你不满意,我会选择亲自去改变”。的确,国内喝不到好的啤酒,他自己酿;东西不好吃,他自己种;身边找不到的好东西,他国内外地去搜寻;对国内的教育体制不够满意,他甚至计划抛弃学校自己在家教导女儿。“不要等别人,谁也帮不了你。因为对生活有更高的标准,所以我选择用自己的标准把它实现出来”。一点一滴地去做,一点一滴地去影响和改变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这也是潘丁浩关于“悦人和悦己”的最朴实的表达。

也许正是这些细微之处透露出的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自己内心和周围人的点滴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pz/22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