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俳句选秋卷

松尾芭蕉ヲきてズルハガゾ胡须吹西风,谁子叹暮秋?此句题为《忆老杜》。“老杜”即杜甫,与称为“小杜”的杜牧相对而言。瑟瑟秋风吹胡须,感叹暮秋的究竟是谁呢?自然是那个杜甫,同时还有仰慕他的我啊!芭蕉精通汉文化,景仰杜甫。杜甫在《白帝城最高楼》中感叹:“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抒发他对世事和人生的感慨悲叹之情。这句俳句直接模仿杜诗,对着凄凉的暮秋发问,大概表示作者的心灵与杜甫相通,具有苍茫悲壮的气氛。而且在创作手法上也是沿用汉诗的倒置法,杜甫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八首》)的诗句,此句亦不按正常语序,不说“西风拂胡须”,而是说“须吹风”。芭蕉在革新俳谐的初期,试图以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粹替代俳谐旧传统,创建一种新格调。他在《虚栗·跋》中明确指出:“《虚栗》一书,其味有四。李杜尝心酒,寒山啜法粥。因而其句见遥闻远。寂与风雅之不为寻常者,乃寻西行之山家,他人不拾之虚栗也。”李白、杜甫的诗心,寒山的佛境,西行的空寂,白居易的通俗,正是他追求的目标。上述五人中,除西行是日本著名的僧侣歌人外,其他都是中国唐朝诗人,可见当时芭蕉是从汉诗中寻找俳谐的文学精神,以汉诗的情趣确立俳谐的新传统,就是借鉴中国先进的文化精神挽救俳谐的陈腐没落。其作品大量运用中国典故,使用汉语词汇,套用汉诗意境。如“嚼冰冻且苦,买水润喉如偃鼠”(《茅舍买水》)一句,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再如“鹭鸶之长足,可补雉胫短”一句,显然是从庄子《骈拇篇》的“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这一段话演化而来的。而“世人纷纷赏花去,浊酒淡饭我独啖”的题目则直接摘取白居易的《江南谪居十韵》中的“忧方知酒圣,贫始觉钱神”。松尾芭蕉をくにのいかに听得猿声悲,不堪弃儿秋风啼,谁个更惨凄。此句题为《怜途中弃子》。闻猿断肠的诗人们听到弃儿在秋风中悲泣又是什么心情呢?芭蕉在《野曝纪行》中写道:“行至富士川边,见一约三岁弃儿哀哀哭泣。双亲欲将孩儿弃置于湍流之中而不顾,以图熬度艰辛之世事,于心何忍。人命既如朝露,焉能不予留待。小草秋风,若非今夜凋零,便于明日枯萎。欲从衣袖中取食物与之。”他见此状,于心不忍,不禁问道:“汝缘何为父所恶,为母所厌?”接着自我回答道:“非也。父不恶汝,母不厌汝。此乃天数所定,唯哭汝之运乖命蹇。”在这里,芭蕉表现出对路旁弃儿的无限同情哀怜,他没有正面说明弃儿的原因,也没有谴责弃儿的父母亲,而是把被遗弃的孩子归于“天命”,是命运给予的磨难。芭蕉从弃儿身上体会到的是顺从天命的无奈,生命只是等待死亡的短暂时间,他以近于绝望的虚无目光注视着非合理非逻辑性的命运的存在,把人生视为世间过客的虚幻之时。王粲在《七哀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两诗比较,题材一样,但着眼点不同,王粲直接写母亲在兵荒马乱的悲惨时候不得已抛弃孩子的惨状,芭蕉只见到凄惨哭泣的弃儿,从中暗示出饥馑荒年、社会动乱时的民不聊生,两者贯彻着同一精神。但芭蕉归结为孩子的“天命”,不像中国诗人那样锋芒直指统治阶级,这既表现出芭蕉接受儒学并   我说:“我是这样一个人,   一心追求美、善、真;从不向偶像供奉牺牲,   也从不迎合世俗的虚荣,   误解和嘲笑,于我如浮云;在迷惘和梦幻中我也曾常常   把烟当做火,但醒来便勇敢地   主持正义——你可也是这样?”他于是放声狞笑起来:   “我不是你所自吹的那种人,   我的状况何足道哉。我是个卑怯、虚伪的孬汉,   对人对己都是伪君子,内心深处   只有自私,而外表则道貌岸然。你这被误解的贵人,满腹牢骚可以休矣:   谁有自知之明?谁有真实的表征?   谁又误了自己一生,是我还是你?如果你敢,你就来吧,我情愿撒手!”   我听了吓得浑身发抖,对他说:   “是你,是你,你留下吧,让我溜走!”我于是溜向了黑夜,嘤嘤哭泣起来。这篇尖刻的劝善性的自我认识,给这整个鬼怪故事赋予一种令人瞠目结舌的深意。沙米索由于双重国籍,特别由于他所诞生的国家和他所选择的祖国之间有着深刻的裂痕,他年轻时受过不少的精神痛苦。他5年12月1日给瓦恩哈根的信中这样写道:“没有人民,没有国家,我们不得不独自经营!——你的这段肺腑之言,直灌我的耳鼓,使我大吃一惊,不得不揩掉我两颊滚滚而下的泪水。——啊,这种情感一定在我所有、所有信札中都流露过。”拿破仑于6年向普鲁士宣战时,发布一道命令说,凡属在敌军中服务的法国人一经俘虏,将受军事法庭审判,并在二十四小时以后予以枪决。沙米索辞职未成,因此常有遭受可耻的死亡的危险。次年他访问法国,但是巴黎对他毫无吸引力。他抱怨道:“我到哪里都感到人地生疏,没有祖国,我不得不永远为此渴求。”他是一个最能干、最勇敢的德国军官——他当哈梅仑要塞向法国人投降时的行为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他生为法国人,并作为拿破仑的崇拜者,却不愿参加反对法国和皇帝的战争。沙米索辞职成功后,他在斯塔尔夫人的宅第住了一段时候,结识了她那个有趣的小圈子。3年普鲁士对法国宣战,他经历了极其严酷的考验。他的心碎裂了;他憎恨专制,所以希望拿破仑垮台,但当法国军队从俄国撤退时,他同样感到屈辱,人们谈到皇帝时所用的每个侮辱性言词都仿佛落到了他的头上。他的德国同僚对于他的这种天然感情显得不能容忍。他经常绝望地叫喊起来:“不,这时代不容许我拿起剑来。”他在3年9月的一封信中写道:“不论有无作为,我都是一样痛苦。”他的主要作品《彼得·施莱米尔》就是从这种心境产生的。那些折磨他的世界大事同时使他在创作上多产起来,3年夏天因此成为他一生中的转折点。他确实是个没有祖国的人——他自己说过,“我再没有祖国了,或者还没有过祖国”——于是他创作了一篇没影人的童话。影子虽然虚无缥缈,却像祖国、故乡一样,是一个人的天然财富之一,是他与生俱来的所有物,仿佛是同他本人一道成长的。在一般情况下,祖国被看做天然的所有物,几乎不当一回事;它像影子一样,被看做一个人当然具备的东西。沙米索在这篇大胆构想的寓言中表现了他的全部悲哀、他一生最大的痛苦。值得注意的是,他这里不仅把他已往经历中的精华纳入一个诗的象征,而且还预感到他的未来,暗示了他周游世界的旅行和自然科学活动。当施莱米尔逃脱了魔鬼的诱惑之后,他偶然穿上一双七里靴,得以游历世界各国,全力从事他所心爱的研究工作。施莱米尔说:“我的未来突然清楚地展现在我的灵魂面前。我年轻时的过失把我赶出了人类社会,我被抛进了我永远爱好的自然的怀抱。地球成了我的一个茂盛的花园,研究成了我生活中带指导性的影响和力量,知识成了我生活的目标。”由于构思上的独创性,由于形式上独特的明净风格(后一点贯穿着沙米索的全部创作,似乎成为他作为法国人的精神遗产),这篇童话获得了非凡的成功,几乎被翻译成所有的语言。它初版后十年,流行一种照不见影子的灯,就被命名为“施莱米尔灯”。不难想象,沙米索的成就使霍夫曼不能高枕无忧。在那个美丽的短篇《失掉的镜像的故事》中,主人公把他的镜像留在意大利那个使他着迷的吉乌丽妲家里,回到他妻子身旁来就没有镜像了。他的小儿子有一天突然发觉父亲没有镜像,便把手里拿着的镜子扔在地上,哭着跑出了房间。一会儿,母亲走进来,满面惶恐不安。她说:“拉斯慕斯给我讲了你的什么啊!”斯皮克海尔勉强笑着答道:“是不是说我没有镜像,亲爱的?”于是进一步试图证明,相信一个人会失掉镜像是愚蠢的,不过就是失掉了也没有多大关系,因为每个镜像只是一种幻觉,自我观察会导向虚荣,再者这样一个图像还会把自我分裂成真实和梦幻两部分。可以看出,前面提到的那个譬喻性的镜室在这里发展到这个地步,镜像竟然自主地活动起来,不再跟着主人走。这是非常滑稽的,非常新颖而又怪诞的;既然每个人可以随便赋予影子或镜像以任何价值,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是意味深长的。不过,我也不想加以评论,只是提请读者注意而已。我们已经了解,浪漫主义以内在的必然性取消了艺术形式;我们已经了解,霍克曼在一页纸的正面写一个故事,反面写另一个故事,把作品的各个部分搞得乱七八糟;我们已经了解,蒂克按照“大球套小球”一说创作戏剧,以免读者认真对待它们;我们还了解到,克尔恺郭尔在作品中也按照中国连环套的模式,把一个作者藏在另一个作者身中,其理论根据是真理只可以间接地加以传授,虽然他最后也把这个理论弃如敝屣——一言以蔽之,浪漫主义的艺术观点是同古人的艺术观点针锋相对的。而且,因为浪漫主义出于超自然的情绪,把个人的存在扩展到接连几个世代,让他从他的生前活到他的死后;因为浪漫主义为了引起一种恐怖效果,把一个人加以分裂,让他在门口遇见他自己,把他描绘成一个疯狂的、充满幻觉的白日梦者;因为浪漫主义幽默地把另一个人的品质加在这个人身上,又把他自己的品质剥夺掉,荒诞到时而从他偷走一个影子,时而偷走一个镜像——于是浪漫主义的幻想的反映,它的被反映的幻想,从心理学观点来看,也是采取了同古代针锋相对的立场;因为在古代,艺术品和人物性格是一气呵成的,一个模子铸出来的。把浪漫主义作为古典主义的对立面来说,它的这一切努力显然十分彻底。但是,即使承认一个人从天性来说是一个分裂的、复杂的存在,他作为健全的生气勃勃的人格却是浑然一体的。努力、意志、决断使人成为一个整体。如果说人作为自然产物不过是一个通过联想作用比较紧凑地团聚在一起的复合物,他作为精神则是一种个性,而精神的一切元素则凝结为意志,仿佛形成一柄剑的剑刃一样。浪漫主义只是从自然的方面、从阴暗面巧妙地理解和描写了人。它对于人,像对于其它任何事物一样,都没有注意到集中、统一和自由。

推荐阅读:

戈蒂埃诗11首

安德烈·纪德诗6首

伊凡·哥尔诗9首

古尔蒙诗11首

兰波《地狱一季》

安德列·谢尼埃《青年女囚》

克洛岱尔诗3首

高乃依诗选

德斯诺斯诗6首

勒内·夏尔诗15首

布洛东诗2首

博斯凯诗3首

博纳富瓦诗9首

贝特朗诗4首

杜·贝莱诗3首

海涅诗9首

阿拉贡诗选

马克·阿兰诗3首

卡·瓦拉诗2首

索德格朗诗14首

索尔维格·冯·绍尔茨诗5首

雪莱诗选

艾拉·梅里罗奥托诗5首

帕沃·哈维科诗选

贡纳尔·比约林《唯一的词是我去寻找的》

夏德《我的年轻的爱人》

沙尔维格诗2首

波德莱尔诗23首

雪莱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里夫贝亚《柳树下》

鲍伦诗2首

安徒生诗3首

塞弗尔特诗10首

扬·聂鲁达诗3首

兰波诗25首

魏尔伦诗22首

马哈诗2首

赫鲁伯诗21首

哈列克诗选

爱尔本诗2首

贝兹鲁奇诗5首

雨果诗9首

马拉美诗14首

米赫里奇诗5首

瓦普察洛夫诗8首

列夫切夫诗3首

盖尔马诺夫诗选

伐佐夫《丁香为我送芬芳》

哈代诗33首

伊丽莎白·毕肖普诗60首

大卫·奥瓦迪亚《因为我爱你》

凡尔哈伦诗5首

雨果·克劳斯诗11首

巴格利亚娜《昏昏沉沉》

莱瑙诗4首

辛波丝卡诗28首

伊萨克扬诗2首

A·萨阿强诗选

普罗佩提乌斯诗4首

奥维德诗2首

贺拉斯诗3首

勃罗夫卡诗选

爱默生诗24首

巴赫曼诗16首

维吉尔《牧歌》

索因卡诗15首

梅特林克诗4首

弗拉绥里诗2首

卡图卢斯《歌集》

纪伯伦:沙与沫

里尔克诗33首

特拉克尔诗58首

沃尔科特《白鹭》

奥克塔维奥·帕斯诗20首

约瑟夫·布罗茨基诗15首

曼德尔施塔姆《彼得堡诗行》30首

杰克·吉尔伯特诗70首

别后相思无限忆欲说相思要见终无计拟写相思持送似如何尽得相思意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zz/25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