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百花竞放,临潭洮绣绣出生活新气

白癜风需要吃什么药 http://m.39.net/pf/a_4698984.html

临潭,古称洮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明洪武年间,洮州先民从江淮大规模屯垦移民洮州大地繁衍生息,与羌、藏等其他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在这方热土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先进的农耕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和特色地域文化,保留了绝版的江淮遗风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孕育出了灿烂辉煌的洮州文明,有力地促进了洮州各类艺术的大力发展,民间艺术更是其中的一支奇葩,而洮州刺绣是民间艺术中的珍草。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称“黹”或“针黹”,因刺绣制作者多为妇女,故又称“女红”。临潭县的民间刺绣又称为洮绣,据《临潭县志》《洮州民俗大观》的记载,它经历了原始的孕育,而后不断发展、变化,最终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可考的历史已有六百多年,因此,可以说洮绣是一项既充满了历史积淀,又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

洮绣艺术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产物,也是江淮文化和古洮州文化结合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成都是为适应农民和牧民生活习俗的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富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的艺术特征。几百年来,洮绣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早已深深地融入临潭人民精神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承载着历史的苦难和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年头岁尾、婚丧嫁娶,当地人都离不开洮绣绣品、洮绣艺术与临潭人民的喜怒哀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临潭汉、回、藏族姑娘自小就要学习刺绣(俗称扎“花儿”)技艺,学描花样子。其基本功是要画好花样子,搞成剪纸,贴在需刺绣的地方或在绣的布面上画花样子。纹样以植物花卉、几何图形、虫鱼鸟兽等为主。主要针法有平针、参针、挑针、长短针、空头针等。绣法有错针绣、锁地绣、网地绣等。式样有剁花、盘花、贴花、拼花等。不同对象用不同针法,不同纹样有不同绣法,不同材料施以不同式样。色彩搭配上对比强烈,鲜艳绚丽,鸟飞蝶翔,水色流泻,草如水洗,百花竞放,绣面布局对称大方,观之赏心悦目。

刺绣的部位多在幼童帽子、围裙、肚兜、鞋面等处及枕顶、枕边、针插、荷包等处,还按各自的需求用在缠腰、腰带、围裙、坎肩、鞋尖、鞋垫、袜底、耳套、门帘、被单、壁挂、苫巾等处。洮绣的题材有喜鹊探梅、一枝独梅、篮盛百卉、四时博古、鸳鸯戏水、熊猫抱竹等。洮绣的纹样近几年推陈出新,如挂锦,一般成双悬挂于偏房的东墙或北墙上,绣面多以植物花卉、松鹤延年、连年有余、狮子绣球、鸳鸯戏水、八宝如意、四时博古等为主,配以竹篮、水色、花卉等,情景交融,错落有致,使江淮文化与洮州本土文化有机结合,珠联璧合。

洮绣融合了绘画、书法的精髓,将素材藉着多彩、亮丽的丝线以浑熟灵巧的技术气韵,生动地显现出刺绣文化的特色。不少身怀绝艺的刺绣家,在默默地以一针一线,细心地绣出各种美丽的绣件,为这种传统艺术的保存、延续和发扬做出贡献。如今,当地的洮绣产业已经开始把传统手工业跟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创造了新的时尚文明,也创办了扶贫车间,不但促进了洮绣的发展,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样的产业模式不仅让传统的刺绣品走了出去,也把时尚的东西引了进来。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cixianjiuyeju.com/afhzz/2711.html


当前时间: